当时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是军代表武勇善。他是正团级干部,在部队上很可能是车出车入,到地方工作也只能和其他县级干部一样,骑自行车下乡。武主任个头小、体胖,骑上当时最好的飞鸽牌自行车,因腿短而显得特别吃力。
武主任所在的部队属总后系统,是“四野”的老班底。他向他的领导反映自己遇到的困难,要求解决“交通工具”问题。一位领导给他出了个点子:有一辆军车在去延安的路上出事,现在车还挂在半山崖的树上,吊起来修一修还能用。当时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武主任自然“照办”了。
这是一辆深绿色的美国吉普,车型较小,据说启用于抗日战争时期。有了这辆吉普车,武主任来去自由。吉普车穿村过镇,吸引了众多惊奇的目光,也招来了不少孩子尾追。公社干部听到院子里有汽车声,就知道武主任来了,赶快出门恭迎。武主任也摆脱了骑自行车进门后缓不过气的困境,立即进会议室谈工作。
“文革”前在渭南县城,难得一见的一辆吉普车是地委书记席槐坐的。坐车的人名气还不如开车的人名气大。街头巷尾人们都云:“会开这种车的人真有能耐!”自解放到六十年代末,渭南县的县委书记、县长的交通工具都是自行车。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乘坐吉普车,为本来就令人望而生畏的武主任,更增加了几分威严和神秘。
那时还没有“专车”这一说。只要武主任不用车,其他主任、组长,见缝插针用车。一般工作人员也会以种种理由,随领导坐车外出“开洋荤”。
一次,县革委会副主任周武东坐车去塬上检查工作,回来时路经阳郭、闫村、三张等公社,一路搭人。车上连同司机共七个人,后排的五个人根本坐不下,其中一个人只好手抓顶棚铁栏站着。车到三张马冢坡下边的大转弯处,没有转过弯来,径直飞到下面的台田。坐在司机旁的周武东副主任,头顶破玻璃,头皮撕裂。坐在后排的五个人,除了站着的李敬义外,四个人程度不等负伤。
美国吉普报废后,县革委会陆续购买了田师开的天津吉普和小曹开的北京吉普。
来源:作者:王西凉临渭区政协第十四辑文史资料《老渭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