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准脱贫实打实
初春时节,秦东大地暖意融融。
旱塬上,住危房的群众乔迁新居;园区里,领分红的农民笑逐颜开;教室内,孩子们书声琅琅……行走在渭南,一幕幕脱贫攻坚的新气象,一份份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印证着全市多个职能部门的扎实包联、位第一书记的一线坚守、3万余名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渭南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用实打实的工作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精准脱贫的新答卷。
催生“扶贫综合体”,强筋壮骨奔小康
“从去年到现在,我感觉特别顺。”28岁的张卫鹏一边收拾着小吃摊,一边跟记者说着。父母残疾,女儿年幼,张卫鹏的人生总和贫困沾着边。然而,因为一把钥匙,他的命运开始了令人惊喜的转变。“政府给我们分了套平方米的房子,家里5口人只掏了1万元。”聊起自己现在的新家,张卫鹏幸福地笑了。
在搬进新房前,张卫鹏住在临渭区阳郭镇蔡脑村。面对贫困的家境,他不得不离开双亲去外地打工。成家后,看着跟自己在外漂泊的爱人和孩子,想着家中无人照看的父母,回家创业的念头在他的心里滋长。
年8月,张卫鹏和其他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举家搬进了向阳社区。看到小区地理位置优越、配套设施齐全、消费商圈成熟,他就用积蓄开了个小吃摊。“娃在小区幼儿园上学,媳妇在家照顾老人,我在家门口创业。”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烩菜,张卫鹏喜上眉梢。
为众多像张卫鹏这样的贫困家庭圆梦的,是渭南市和临渭区精准对症的务实扶贫举措。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贫困群众能否稳定增收是关键所在。
一个搬迁社区围绕一个特色产业形成一个稳定商圈,与城市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类似,渭南易地扶贫搬迁正在催生以产业和就业为内涵的“扶贫综合体”。选择核心地带建设搬迁社区,尊重群众意愿规划适宜产业,在渭南城区和县域,搬迁社区的建设与产业园区的布局正在同步推进,成为群众奔小康的有力支撑。
截至年1月,渭南已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52万人,开发特设公益岗位和公益专岗个,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
健康教育齐兜底,减贫阻贫有保障
“健康扶贫靠实干,千名医生来包联,既方便来又省钱,外科内科都齐全。”3月19日傍晚,在白水县尧禾镇阿东村,喜庆的快板儿在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打了起来。广场上坐满了群众,他们不只是在欣赏节目,还在等着“健康扶贫夜校”开讲。
合疗咋报账?慢性病咋养?流行病咋防?从年11月23日起,白水县创办的这个特殊的夜校已经讲了近场,听讲的群众近人。“健康扶贫夜校”是渭南市卫计系统扎实开展健康扶贫工作的生动写照。
年,渭南市卫计局针对因病致贫群众看病周期长、花销大、缺乏动态健康管护的现状,开展了“万名医生包联因病致贫户行动”。名医生对户因病致贫家庭上门包联救助,因病致贫家庭的负担大幅减轻了。
在渭南,贫困家庭不仅有了“家庭医生”,还有了“家庭教师”。教育扶贫正在悄然改变着贫困家庭的未来。
从合阳县甘井镇中学出发,张丽要坐2个小时的公交车,再徒步半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赵家岭村,她帮扶的贫困学生王娇就住在这里。身为班主任,张丽坚持每月家访一次。
“因为家庭原因,孩子比较叛逆,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好。”张丽说,“教育‘三扶’后,她的成绩在班里提高了20多名,和家人的关系也和谐了。”张丽提到的教育“三扶”,是渭南市开展的“万名教师帮万名学生”扶志向、扶学业、扶生活行动。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如今,渭南的教育扶贫精准资助政策已惠及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13.28万名贫困学生,其中5.8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已实现全覆盖。
“支部+N”聚民心,乐业致富紧跟党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一个好支部在脱贫攻坚中有多么重要,从党定村脱胎换骨的变化上就可见一斑。
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因为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一直深陷贫困的泥淖。为了彻底改变党定村的贫困面貌,蒲城县委和镇党委精确对症,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主攻方向。
选优配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在党员中培养致富带头人,党定村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得以重塑,党员带头搞产业,村民的收入开始稳定增长。凝聚着全村人乐业致富的信心,党定村成功跻身渭南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生态文明村。
“党支部+农业合作社”“党支部+产业示范园”“党支部+农产品深加工”……在蒲城县,只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致富产业,“党支部+”可以有N种选项。目前,全县的村党支部都牵头成立了经济合作组织,整合涉农资金,让“拨款”变为“投资”,收益优先保证贫困群众分红,“输血”和“造血”同步进行。
年,渭南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个“后进村”逐村建立了台账,派驻县级领导负责的工作组,一村一策抓整顿促提升。渭南市还成立了整合驻村工作队、镇包村干部、第一书记、村干部“四支队伍”的专项工作办公室,在全市个贫困村建立临时党支部,着力打造“永不撤离的扶贫工作队”。
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引领作用,渭南市还创新实施了“创业领富”先锋工程,在每个贫困村至少培养1名党员致富带头人,让每个有帮带能力的党员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党员至少发展1个脱贫致富项目。年年底,“创业领富”先锋工程已培养致富带头人名,名有帮带能力的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名有劳动能力的党员发展了致富脱贫项目。(记者郑栋通讯员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