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城现状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渭南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规划渭南城市由老城区、中心区、开发区、渭北区组成。老城改造规划范围东到新国道,西到沋河,北到龙源新村,南到西潼公路,总面积公倾。在此范围内有人口约3万人。
东风大街是老城区唯一一条贯穿东西的城市主干道,正在修建的滨河大道是规划区南北向干道。东风大街北侧现有渭南军分区、市财政干校、区房地产管理处等单位及龙源村,南侧为区印刷厂、针织厂、市防疫站、瑞泉中学、省军区渭南干休所等单位和部分村庄。
规划区建筑层数多为1-2层,约占70%以上,质量相对较差。其余30%的3-5层建筑质量较好,规划予以保留。
规划区内现存多处文物遗迹,有鼓楼、文庙和城墙遗址、古桥遗址等。
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老城目前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老城风貌特色已经消失
(2)、城市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
(3)、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设施不健全
(4)、遗址古迹、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挖掘、利用
(5)、工业企业的土地置换和城中村改造难度较大
二、老城区改造的契机及战略意义
近年来渭南城市建设速度日新月异,老城区目前状况显然已经影响到民生,并与城市的整体风貌格格不入。
沋河及两岸环境景观的改善,滨河大道、北绕道路的建设,国道的改线,渭蒲高速公路下线口的东移,使老城外围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
加之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老城区以传统地域风貌为主,形成以休闲、商贸、居住为主的功能区,为老城改造指明了方向。
以上契机,促使老城改造有了强劲的动力。改造老城不仅完善了渭南城市职能,提升了城市品位,再现老城风貌特色,更重要的是延续了城市文脉,恢复了人气,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老城区规划定位、规划原则及布局构想
依据新一轮总体规划对老城区的职能分工,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研究老城发展的优势条件。老城的规划定位为:
历史文化之城
休闲商服之城
绿水生态之城
特色宜居之城
为实现以上定位,其规划原则是:
文化传承原则
个性特色原则
环境友好原则
务实操作原则
按照老城区规划定位和规划原则,其产业发展方向主要为:
(1)、以老城历史文化为资本,进行文化产业开发
(2)、发挥老城传统业态,完商贸善服务业
(3)、发挥沋河自然环境,构建休闲、娱乐、饮食业
(4)、利用旧厂房,建设步行传统手工业
(5)、修复鼓楼、文庙,挖掘保护老城遗址,完善设施,促进旅游业
在以上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规划布局构想为:
(1)、强化水与城的关系,塑造城市滨水特色空间
(2)、梳理古城肌理,保护开发、利用文物遗迹,开辟开敞空间,提升老城景观环境
(3)、恢复传统街区、构建“鱼骨”商贸街区
(4)、完善改造老城街、改造城中村、合理选择安置区
(5)、外迁工业企业,进行土地置换,利用旧厂房建设步行商业作坊街区
(6)、整合老城环境,明确老城风貌,凸现地域特色
四、总体布局
依据规划定位及规划布局构想,结合现状空间构成,使老城区规划结构形态形成以鼓楼周边为核心的“一横、三纵、一个传统街区;一圏、三个景观空间、六功能区的结构形态。”
一横
老城街为东西向的横轴,沿街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建筑退后红线有别,形成以地域建筑风格为主的商贸服务的景观亮丽横向主轴。
三纵
即沿沋河绿水相融的的休闲、娱乐、酒吧一条街;鼓楼西侧的龙泉东路古玩、书画、旅游纪念品一条街;瑞泉中学东侧的夜月路文化、传统手工艺品一条街。
一个传统街区
沋河到龙泉路段规划布置为关中地域特色的传统街区,点缀老桥景观,步行小巷、鼓楼、文庙广场等空间,以追忆老城的感觉。
一圏
利用老城墙的遗址,开辟一圏宽30~50米不等的绿化景观、保留城墙残垣等内容,形成一圏的绿色景观带。
三个景观空间
一是沿沋河处的入口景观开敞空间。二是鼓楼、文庙处的核心景观空间。三是老城区东入口绿化景观空间。
六功能区
一是沿沋河的绿、水、城相融的休闲、娱乐、茶社、酒吧功能区。
二是龙泉路处的商贸服务、古玩、书画为主体的传统街区功能区。
三是鼓楼、文庙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功能区。
四是在印刷厂旧厂房基础上改造的文化、书刊、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关中四合院建筑群的功能区。
五是以城中村改造安置、核心广场拆迁安置为主的北部、东部居住功能区。
六是东入口处的农家乐功能区。
按照老城区功能结构形态进行总体布局:
(1)、滨河休闲、娱乐、绿色景观带规划
规划利用滨河大道改造的契机,打造一条以绿、水、城融为一体与老城区的风格相吻合的休闲娱乐空间。以“绿水景观支撑,历史记忆促商、古城风貌促娱”的开发策略,沿沋河布置绿化景观和亲水平台,沿道路东侧布置传统民居建筑,经营茶舍、酒吧等休闲服务业。
(2)、传统街区规划
规划在老城街的西段,利用西门桥遗址,城墙遗址和现状的商贸氛围布置步行商服小街小巷,主要从事渭南名小吃,在鼓楼的西侧设置古玩市场,主要从事古玩、字画、钱币、邮票等文化艺术品的交易和展示。
同时设置各类文化艺术品和高档工艺美术品的加工、复制作坊。
在现有的老城街的西段两侧布置现代的大型购物百货商场及典当、金融、商务等建筑。塑造关中民居特色的街头小品景观及城市家具。
(3)、鼓楼广场规划
鼓楼作为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见证。规划为核心广场,广场南北长米,东西宽米,规划形成东西、南北两条景观主轴、三个活动空间的空间结构。
南北轴线以木质栈道、柱、树阵、鼓楼等景观为主,两侧各有一排仿古建筑围合。东西主轴以水景为主,在鼓楼前修建拱桥、牌坊等景观。
三个活动空间:一是鼓楼以南的核心广场活动空间,是鼓楼广场的形象展示区。二是鼓楼周边的衬托空间,通过两侧的树阵、南侧的水景、北侧下沉广场,形成对鼓楼建筑形象的衬托。三是北侧的商业广场空间,以两侧的商业用地围合形成带状空间广场。
(4)、文庙广场规划
文庙规划强调中国传统轴线关系,并在主轴线上配以文庙应有的主题性景观,在文庙和鼓楼间,沿道路北侧开辟宽约50米的带状广场,在广场北侧布局展现渭南历史文化的历史隧道,并使之与鼓楼广场相呼应,融为一个整体。
(5)、夜月公园规划
在夜月路的北段东侧,规划利用低洼地带,规划修建夜月公园,为老城区东片区居民提供一处活动交流的场所。
(6)、夜月路商业步行街
规划将原工业搬迁到渭北产业园,并利用原企业厂房用地布置以文化、书刊、商业、传统工艺为主的步行街,有效组合渭南地区有开发前景的民间工艺艺术,在此进行商业包装开发,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健康、可持续产业化发展。
(7)、东入口绿化广场规划
东入口区随着其地位的提升,承担着渭南老城区乃至渭南城市的东向入口职能,规划对东入口形成大面积的绿化空间,利用地形的高差,处理立体景观空间,在塬上建设观景平台,利用塬坡布置浮雕和绿化,将东入口区建成老城区的一处优美景观片区。
(8)、安置开发小区
安置区承担着老城改造后的城中村、拆迁居民安置的重要职能,规划选择老城街东侧的花店堡安置区,主要用于老城街两侧拆迁安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公倾,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可安置户数户左右。
龙源新村现址作为老城区改造的第二安置区。对现有的新村进行拆迁,并扩大地块,规划区总面积15公倾,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可安置户数户左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