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简介
渭南师范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高校,肇始于年,经历了赤水职业学校和“抗大式”的赤水农业职业学校、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渭南师范学院、改革开放以来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与渭南教育学院、新渭南师范学院,沧桑九十四载。学校建校初期的23年,开办初等师范、中等师范、高等师范等三个层次教师教育,开设师范类、科学技术类等学科专业,兴办校办工厂勤工俭学,现今,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高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毕业生规模
渭南师范学院届毕业生共有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师范类毕业生人,非师范类毕业生人。
表1:届毕业生生源信息统计
地区
本科生
所占本科生比例
专科生
所占专科生比例
总计
所占全体毕业生比例
内蒙
24
0.54%
0
0%
24
0.54%
北京
6
0.13%
0
0%
6
0.13%
天津
8
0.18%
0
0%
8
0.18%
山西
90
2.04%
1
0.02%
91
2.06%
河北
68
1.54%
0
0%
68
1.54%
吉林
10
0.22%
0
0%
10
0.22%
辽宁
10
0.22%
0
0%
10
0.22%
黑龙江
11
0.24%
0
0%
11
0.24%
上海
2
0.04%
0
0%
2
0.04%
安徽
50
1.13%
0
0%
50
1.13%
山东
61
1.38%
0
0%
61
1.38%
江苏
57
1.29%
0
0%
57
1.29%
江西
44
0.99%
0
0%
44
0.99%
浙江
14
0.31%
0
0%
14
0.31%
福建
27
0.61%
0
0%
27
0.61%
广东
9
0.20%
0
0%
9
0.20%
广西
34
0.77%
0
0%
34
0.77%
河南
88
1.99%
0
0%
88
1.99%
海南
22
0.49%
0
0%
22
0.49%
湖北
26
0.59%
0
0%
26
0.59%
湖南
31
0.70%
0
0%
31
0.70%
云南
16
0.36%
0
0%
16
0.36%
四川
22
0.49%
0
0%
22
0.49%
西藏
23
0.52%
0
0%
23
0.52%
贵州
16
0.36%
0
0%
16
0.36%
重庆
17
0.38%
0
0%
17
0.38%
宁夏
19
0.43%
0
0%
19
0.43%
新疆
18
0.40%
0
0%
18
0.40%
甘肃
67
1.52%
0
0%
67
1.52%
陕西
79.55%
0
0%
79.55%
青海
10
0.22%
0
0%
10
0.22%
合计
1
就业率总体情况
届毕业生就业人数为人,就业率为91.17%。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人,就业率为91.19%。(本报告统计数据均截至年8月20日)
表2:届毕业生各专业就业率统计
专业名称
总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专科专业--语文教育
1
0
0%
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1
1
%
本科专业--应用化学
1
1
%
本科专业-071-生物科学
44
44
%
本科专业-071-心理学类
1
1
%
本科专业--材料化学
1
1
%
本科专业--网络工程
6
6
%
本科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39
39
%
本科专业--旅游管理
87
87
%
本科专业--软件工程
77
76
98.70%
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64
63
98.43%
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60
59
98.33%
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7
94
96.90%
本科专业--朝鲜语
47
45
95.74%
本科专业--学前教育
95.69%
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
86
82
95.34%
本科专业--会计学
95.26%
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95.10%
本科专业--经济统计学
40
38
95%
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
20
19
95%
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94.77%
本科专业--物流管理
92
87
94.56%
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
73
69
94.52%
本科专业--历史学
73
69
94.52%
本科专业--市场营销
89
84
94.38%
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94.11%
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82
77
93.90%
本科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49
46
93.87%
本科专业--地理科学
91
85
93.40%
本科专业--动画
74
69
93.24%
本科专业--财务管理
93.05%
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93
93%
本科专业-105-舞蹈学
28
26
92.85%
本科专业--英语
91.89%
本科专业--环境设计
90.97%
本科专业--教育学
90.90%
本科专业--人文教育
41
37
90.24%
本科专业--美术学
90.22%
本科专业--体育教育
51
46
90.19%
本科专业--化学
90
81
90%
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89
80
89.88%
本科专业--科学教育
37
33
89.18%
本科专业--经济学
88.81%
本科专业--数字媒体艺术
53
47
88.67%
本科专业-071-心理学
85
75
88.23%
本科专业-104-舞蹈表演
23
20
86.95%
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85.90%
本科专业-102-音乐学
84.84%
本科专业--产品设计
33
28
84.84%
本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8
76.52%
本科专业--物理学
42
30
71.42%
本科专业--美术学类
3
2
66.66%
本科专业--艺术设计学
3
2
66.66%
本科专业--电子商务类
3
1
33.33%
本科专业-101-音乐表演
47
6
12.76%
本科专业--日语
1
0
0%
本科专业--地理科学类
1
0
0%
本科专业-070-生物科学类
1
0
0%
合计
91.17%
就业行业及毕业去向统计
就业行业分布为考研人,出国13人,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26人,机关事业单位人,国有企业人,其他企业人,自主创业11人,其他就业形式51人,待就业人。就业地域以陕西本省为主,占比高达69.44%,充分显示了我校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表3:届本科毕业生陕西省内地域流向分布统计表
陕西省十市
就业人数
占比
西安市
32.27%
铜川市
68
1.54%
宝鸡市
2.79%
咸阳市
3.93%
渭南市
19.95%
延安市
87
1.97%
汉中市
82
1.86%
榆林市
2.34%
安康市
86
1.95%
商洛市
36
0.82%
合计
69.43%
表4: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统计(不含升学、出国)
单位行业名称
本科生人数
所占比例
专科生人数
所占比例
总人数
比例
农、林、牧、渔业
81
2.01%
0
0%
81
2.01%
采矿业
22
0.54%
0
0%
22
0.54%
制造业
7.39%
0
0%
7.3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97
2.41%
0
0%
97
2.41%
建筑业
7.64%
0
0%
7.64%
批发和零售业
7.59%
0
0%
7.5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86%
0
0%
2.86%
住宿和餐饮业
81
2.01%
0
0%
81
2.0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1.45%
0
0%
11.45%
金融业
3.60%
0
0%
3.60%
房地产业
84
2.09%
0
0%
84
2.0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30%
0
0%
4.30%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91
2.26%
0
0%
91
2.2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0
1.24%
0
0%
50
1.24%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3.90%
0
0%
3.90%
教育
20.56%
0
0%
20.56%
卫生和社会工作
67
1.66%
0
0%
67
1.6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26%
0
0%
8.2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83%
0
0%
2.83%
合计
0
94.60%
求职途径
我校毕业生主体通过学校就业网和校内各类招聘会实现成功就业,其他学校及人才市场招聘会、统一招聘考试、网络求职等就业途径作为辅助。
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滞后,行为被动。观念滞后,就业限于自身专业,跨专业就业受思维局限;“等、靠、要”的被动思想严重;对招聘会等就业信息漠视,不重视。
(二)自身专业不精,视域不广。专业不精,技能不强,竞争不力;涉猎有限,广度不够,深度欠缺,课外知识有限。
(三)就业指导有限,规划不足。毕业生在校期间,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指导意义巨大,利于学生就业择业,但学生反映深度不够,与自己契合度不够。部分毕业生进入职场前没有提前做好规划,进入职场后容易紧张,不利于融入工作环境。
下阶段工作目标
我校作为渭南市高等教育综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重基础、博前沿、高素质的特色,所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发扬优势、克服弱点,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受社会欢迎是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确立就业优先理念,调整专业设置模式
我校的办学历史为我校积累了很多优良传统,但悠久的办学历史也给我们添加了束缚,如重视教育过程、轻视就业结果,重视专业学习的发展、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新形势下,应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从人才竞争全球化视角解决以往教育体制造成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即在当前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培养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在教学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强化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丰富综合能力结构
一个高层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价值观、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精神素质。不少单位和毕业生建议,加强毕业生的外语、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学校在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在全面考虑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保证毕业生能尽快地满足岗位需要的原则下来设计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
(三)深入校企合作平台,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许多用人单位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培养毕业生,一方面学校可以及时的了解企业的需要,获得学生的实习场所,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企业选拔和获得优秀的毕业生。学校应考虑利用校友资源,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统筹基础理论教育,扎实专业课教学工作
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的重要原因。总结我校的成功经验,抓好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学工作。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大对学术带头人及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包括从通讯企业引进富有经验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管理上狠抓教学质量,改革基础理论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紧跟科技发展,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五)贯穿全程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产品”的销售是否畅通直接反映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产品”的大量积压势必造成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下滑,继而导致“产品”愈加积压。目前,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是肯定的,说我校的“产品”质量是优秀的,这要求我校要走人市场,让优秀的“产品”尽早、畅通地流入市场,为社会服务。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产品”流入市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就要求我校加大就业工作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形成我校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亲爱的渭师人
留下你的专属评论吧
来源:渭南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编辑:全媒体中心李紫琴
责编:全媒体中心乔盼
审核:党委宣传部于占豪
主管:渭南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全媒体中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