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
渭南位于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华夏”之称即来源于渭南,“华”即取自西岳华山之“华”,“夏”则取自夏阳之“夏”,而对于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产生十分重要影响的三圣(史圣司马迁,字圣仓颉,酒圣杜康)也都从渭南走出并终于华夏文明史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渭南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段的关键组成部分,还是西北唯一一个拥有三大国家级经济区叠加政策(“关天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地级市。
地形地貌
渭南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地势属于华北地台的陕甘宁盆缘区,地质呈现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呈仰瓦状。海拔—米之间。外围是台塬,垦耕历史悠久。南部黄土台塬与洪积扇相间,素有“长捻原”之美称。南北边缘为石质山地
天气特征
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无霜期-天,春季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风送爽,冬季晴冷干燥,年均气温12-14℃,年雨量毫米左右,年日照-小时。气候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但伏旱、秋涝和夏季干热风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较大。
民俗文化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指“夏阳”特指横亘于这区间的狭长地域。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因此渭南也有“华夏之根”的称谓。因其卓著,故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典。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亦影响深远。
秦腔、老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糊戏、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蕴积深厚,是中国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独具匠心。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等84项,名列陕西乃至中国前列。
沙苑文化,龙山文化,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蒲城桥陵等数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亮光。盛唐的古韵,盛世帝国雄风,迷人的大唐历史文化风采。
《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即产生在这里。这里亦是“郑”姓、“杨”姓之祖籍。
特产
羊奶粉、合儿饼、金丝蜜枣、黄花菜、白水杜康酒、同州西瓜、赤水大葱、蒲城酥梨、椽头蒸馍、水盆羊肉、时辰包子、蒲城焰火、钟楼香烟、潼关酱菜、荞面饸饹等。
旅游资源
渭南有多处古长城、古战场遗迹;列入开发和保护的文物旅游景点处,其中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尤以被称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气势恢宏的蒲城唐代帝王陵墓、一代史圣司马迁的祠和墓、纵贯南北的魏长城遗址等最为著名。西岳华山是融休闲、度假、娱乐、游览于险峻秀的西岳华山一体的旅游胜地。
黄河龙门旅游景区,有“北国小三峡”之称;汉太史司马迁祠,正在改扩建中。
蒲城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色宜人、赏心悦目、龙首黑峡谷景区风光秀丽神奇无比。
渭北唐代帝王陵墓群,全国重点文物---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展现出大唐帝国风范、盛唐雄风、迷人的历史文化风采。令游客为修复了的盛唐石雕慨叹不已,引发思古之幽情,激起振兴中华之豪情。
洽川风景名胜区,有多平方公里的河滩湿地,有丹顶鹤、黑鹳、天鹅、鸳鸯、灰鹤等11种国家一、二类珍稀鸟,成群繁衍栖息,被国家科委列为珍稀鸟类重点保护区。还有处女泉、瀵泉、福山翠柏以及现代宏伟的抽黄一、二级站等,是沐浴、疗养、钓鱼和旅游的好地方。
中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大唐代国长公主碑》和《华山碑》、《苏孝慈墓志》,《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高力士碑》、《义门王氏先茔碑》、《曹全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铭》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为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