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亦称冲关。地处陕西东端,秦、晋、豫三省要冲。南有秦岭叠嶂,北濒黄河、渭河天险,东有牛头塬居高临下,中有禁沟、远望沟、潼洛川横断。禁沟西岸筑有十二连城以及遍布在河岸、沟内、峪口的17处关隘,构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军事要塞,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天下雄关。它依东可以攻西,据西可以扫东,凭南可以御北,仗北可以阻南,四面八方,无不有险可守。所以《山海关志》载:“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
唐天授二年(),将关迁近黄河(即今港口镇旧城址),建有关楼,关外开挖堑沟。宋、金、元时期仍在唐潼关城地依险设防。明、清时数次扩建重修。城墙周长米,高16米,宽7米。建有东、西、南、北城楼和南北水关。把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囊括于城中。在关城东门外3里处建有第一关,筑有砖城,设有关门,日出则启,日入则闭。关之东门额书“第一关”,关之西门额书“金陡关”。关隘当险而立,高塬夹道,仅容单车,行走五里视力所及,只见一线青天。唐代诗人杜甫在《潼关吏》诗中用“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称赞其险。
雄关,是指潼关故城东门城楼。东门城楼北临黄河,南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险峻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拾级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古都长安的东大门。清淡文远《雄关虎踞》诗:“秦山洪水一关横,雄视中天障帝京。但得一夫当关隘,丸泥莫漫觑严城。”
潼关十二连城,又称烽火台,俗称墩台,设于禁沟西岸,为古代守关重要设施之一。据史志记载,唐代为了确保潼关的安全,在禁沟西岸分筑方形土台十二座,并以土台为依托,修筑了十二座防御性的军事城堡,因与潼关县城相互连结,故称“十二连城”。《潼关卫志·兵略》载:“右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乃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联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清魏源在《潼关行示杨广文》一诗中这样描写十二连城:“客言十二连环堞,古设禁沟之西北。连山堑谷亘西南,锁断飞鸟无形迹。”
年,三门峡水库蓄水,潼关古城被划入淹没区,县城迁至吴村原。然而十二座烽火台作为历史的见证,还巍然挺立于禁沟西岸。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方形土台,高约7.6米,底边长约10.5米,夯层厚度9~14厘米。土台四周尚留有唐代以及明、清时期的瓦砾残片。20世纪90年代,潼关县人民政府已将禁沟开发为绿化区。绿化区内林深草茂,绿树成阴。慕名而来观光的中外游客,憩息其间,似有昔日古战场,今日游乐园之感。
便民信息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