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春
快
乐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喝过腊八粥,热闹的年集就在三秦大地上红红火火地开张了。有形的年集陆续出现在城里的超市、村镇的街道,成为三秦大地上的亮丽风景线;无形的年集则通过遍布全省的电商平台将年货送到四面八方、千家万户,为传统年俗注入了现代活力。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人们打扫庭院、除旧布新,表达着对新一年的美好向往。而最具年味的活动,莫过于赶年集购买年货了。然而,在今年的年货大集里,有一支来自贫困村的年货队伍格外引人注目:年,陕西多万贫困群众在自己的奋斗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把手中的农产品、手工艺品变成脱贫致富的“法宝”,在智慧和汗水中摆脱贫困,迈向幸福生活。
在这丰富多样的贫困村年货背后,是陕西的干部群众面对深度贫困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狠下功夫,找准关键点,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使贫困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卓有成效,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生动实践。
奋斗出来的亮丽成绩单
摆脱贫困,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改革开放以来,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7亿多中国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这是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推动一系列决策部署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脱贫攻坚力度之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几年来,陕西一直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创新脱贫举措,以超常规的行动力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年年底至年年底,陕西有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8%下降到7.54%,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为了确保陕西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明确“到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发展目标。年1月—9月,62.6万名贫困群众在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实现转移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年以来,个贫困村的群众实现安全饮水;年以来,万名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享受到教育资助,解除了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 健康扶贫把好的医疗资源下沉到群众身边,贫困群众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贫困群众对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助的向往。茫茫秦岭间,深山沟壑里,三秦儿女守望相助、攻坚克难,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写下战胜贫困的铮铮誓言。
脱贫攻坚中的“大合唱”
什么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在陕西,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群众,占目前尚未就业劳动力的60%。 在陕西,四成多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需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占到全国“十三五”搬迁任务的近1/10。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绝非一时一刻可以实现。
如何将无力脱贫的群众拉出贫困“泥沼”、实现有效脱贫,成为决定脱贫攻坚成败的重要因素。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陕西用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创新精准扶贫举措,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信心。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陕西加大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力度,全面提升了建档立卡基础数据质量,确保一个也不遗漏;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的“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对脱贫攻坚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都作了明确解答。
因地制宜政策先行,为精准扶贫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打通了路径,汇聚起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山大沟深,靠天吃饭怎么办?面对深度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的状况,陕西利用易地搬迁的方式,助力贫困地区“四化同步”发展。 地方好换,产业难立。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和固本之基,产业扶贫贯穿扶贫的整个过程。在易地搬迁中,陕西时刻紧盯“能脱贫”目标,通过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岗定搬、订单搬迁等办法,实现贫困群众、宜居地、搬迁房、新产业的精准对接。
为了扶持乡村经济,创造更多脱贫致富路径,四面八方的优质社会资源纷纷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靠拢。高校来了。百所高校的师生走进近百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区,把科技、信息、文化、教育送到田间地头。截至年9月底,陕西高校深入贫困一线建成个产学研示范基地或实体项目,使1.2万名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国企来了。截至年9月底,99家中央及陕西省企业组建9个合力团,结对帮扶贫困县,对接项目个,打造特色产业。在国企的大力扶持下,汉中中草药、渭南奶山羊、榆林红枣等一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有了依托。
民企来了。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余家陕西企业帮扶贫困村余个,涉及贫困人口71万多人,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活力,带动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更有苏陕两省携手开创扶贫良好局面。苏陕落地产业协作项目个,总投资49.7亿元。
贫困村的年货更有味
产业扶持有没有效果、可不可持续,最终要看产品能不能销售出去。为了打响农产品的“陕”字招牌,提升市场知名度,陕西持续推进“三年百市”营销行动,先后组织各地参加第三届丝博会、第二届茶博会,以及北京、南京、新疆等地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其中,在北京、南京举办的两场陕西特色农产品大型宣传推介周活动,签订的营销协议金额近70亿元。
特别是借助遍布三秦大地的互联网,贫困群众搭上了对接市场的“直通车”。曾经藏在深山中的美味佳肴、生态山货,翻山越岭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目前,陕西已与中石化、超大集团、京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完善贫困地区电商销售服务体系,推进陕西农产品“借船出海”,提升陕西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每年的第四季度是农产品营销的重要节点,也是产业扶贫项目由增产到增收的关键时期。年关将至,来自农家的年货,给城里人带去乡味乡愁的慰藉,更为农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进入腊月,农家的灶火一日比一日旺,来自贫困村的年货正传递着浓浓的年味。在陕南,腌好的腊肉等着亲人们归来;在陕北,剪好的窗花挂在年货大集上透着喜庆,黄米馍馍、羊肉、狗头枣正成为年货中的“香饽饽”;在关中,热腾腾的花馍即将出锅,温室大棚里的鲜花娇艳欲滴等着装点节日的喜庆……
伴随着新春的脚步,本报十路记者奔赴三秦大地的村镇庭院,走街串户,在炊烟袅袅中,听三秦父老滔滔不绝地讲述过去一年的奋斗故事,看三秦父老如数家珍般地展示自己制作的年货产品。他们喜不自禁的笑容伴随着愈来愈浓的年味,构成了三秦大地上最美的年景。
陕西日报记者王睿
审核by林晓雪
文/编辑by高扬
图片by网络
来源by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