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自然沟壑,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零河水在沟底潺潺流淌。站在景区北边土崖凭高南眺,远处秦岭逶迤,近处沟豁纵横。景区内红墙匝绕,古塔高耸,湖光涟漪,碧荷连天,殿宇恢弘,长廊回旋,数万间古建筑群,凭借着高低起伏的自然态势,愈显得神秘、宁静。这就是我眼前的桃花源。 穿越三道富有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花岗岩石牌坊,跨过镌刻着“桃花源”三个大字的华美牌楼,一座古城楼豁然眼前。这是以渭南老城古楼为原型的歇山式重檐二层楼式建筑,造型巍峨,气宇轩昂。沿左右两侧的青砖楼梯拾级而上,只见红柱擎天,回廊环绕,高挑檐角飞禽走兽卧伏,檐头上“叮叮当当”的风铃伴随着暮鼓晨钟的回荡,足以收慑人的心魂吟唱。 有城楼就应该有城墙,但渭南桃花源里并未见一处城墙。环顾四周,东西两侧,土崖壁立,南北川道,起伏平缓,城楼恰在入口处。哦!桃花源的建设者不正是以崖为墙,建造了一座无墙之城吗?!
走进城门,一座形似山势的高台上,坐落着两层对称的庙宇建筑,这就是桃花源佛教圣地——大庄严寺。百级台阶之上,山门威严,暮鼓晨钟,各居左右。
行至顶端,大雄宝殿,在翠柏竹林的簇拥下,更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大殿内木鱼声声,香火缭绕,金碧辉煌的大佛,端坐于莲花宝座,使人蓦然超度。大殿南侧,一座七层玲珑塔,矗立在土崖边,微风摇曳着塔铃,在寂静的沟谷中发出清脆悦耳的铃铛声。
这里是桃花源景区的最高处。伫立峰顶,眺川窥谷,我不禁感叹,好一个美丽景致。东面,一湾碧水倒映着层层梯田,水中鹅鸭戏水,岸边垂柳依依;西面,莲荷漫池吞川,百米长廊盘旋,玉带桥横卧莲湖,十里桃林遍布沟沟坎坎;南面,零河蜿蜒而下,怀抱着紫阳古街、亭榭水阁;北面,两塬夹峙间,青瓦楼台,星罗棋布,花木林带,滴红流翠,更有远处田园村舍,若隐若现。 如果说陶公笔下的桃花源给世人以超美的艺术想象力,那么渭南桃花源则以真实的体验给人静美的视觉文化享受。在钢筋水泥早已成为建筑主角的今天,渭南桃花源采用中国园林建筑最原始的纯木建造、榫卯结构,无疑是给游客们打造出了当今旅游景点少有的“良心大餐”。 渭南桃花源以自然地形为依托,将仿古建筑、关中人文景观完美合璧,利用零河沟道中依梁、借坡、临墹合理布局,千亩桃园环抱的湖光山水,池塘桥廊,尽情的诠释了桃花源的完美意境,也道出了景区名称的由来。 建筑,不但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景观,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渭南桃花源庞大的仿古建筑群,完全抛弃钢筋水泥的堆积与重组,红松实木的斗拱榫卯勾心斗角,青砖素瓦打造的马头墙、壁雕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关中风情的四合院、.马鞍桥古朴别致,韵味十足。景区南端的紫阳古街,尽显明清风格,店铺林立,商幡招展。游人至此,相必饥肠辘辘,咥一碗油泼燃面,吼一嗓秦腔眉户,岂不美哉乐乎?! 作为一处阁楼林立、碧水绕城、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桃花源民俗文化园为人们呈现的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去处?。春来桃花吐艳,夏至荷花满塘,秋到芦花纷飞,冬临踏雪寻梅,已不再是理想中的渴望与奢求。 站在这足以使人穿越时空的桃花源里,我不禁遐想,假如白居易重回故土,一定会发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感叹;倘若王维云游至此,必然会吟唱“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赞美。从古人的美文中走来,在这片仰韶文化遗址的土地上,我追索千年桐油古道马蹄骡铃的遗响和桐油的味道;在精雕细琢的马头墙下,我解读中华文明给这片厚土留下的真谛;在色彩斑斓的彩绘图案中,我感悟传统文化给当代美学所产生的内涵;在古戏楼高亢激越的秦腔板眼里,我聆听关中人大气豪放的最美音符。
建筑再宏伟,也只是个驱壳,而文化才是灵魂。渭南桃花源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并不仅仅是为了博得游客们的眼球,更重要的是为后人留下点实实在在的东西,给人们以精神冲击和文化熏陶。我想,这不正是桃花源建造者们的初衷吗?!
长按指纹→识别白癜风好治愈吗北京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