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渭南天气
渭南新闻
渭南美食
渭南医院
渭南交通
渭南房产

寻找渭南老记忆一青里不能忘却的纪念

在渭南城东有一条安静的小巷道,它有一个既好听又文艺的名字——一青里,可能大多数人和我们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叫一青里?在这里都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今天的《寻找渭南老记忆》,就和我们的记者一起走近一青里,找寻它的故事。

从渭南城区地图上看,一青里街就像一座石拱桥,连接着民主路和南塘路,与东风大街和朝阳大街的大气端庄相比,这条三百米长的小巷更似一个小家碧玉,气质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清新而又安静。

市民:为啥叫一青里?那我小时候到这来就叫一青里。你啥时候来的?我来了60多年了。

市民:85年就到这了,但是一青里没考古过,没考证过,到底啥原因不知道,不知道是怎么起源的,来历是啥不知道。

市民:不知道这个街道为啥要叫一青里,老人知道不知道,咱这个一青里路的名字,是咋样来的,那就不知道了。

记者接连问了几个比较年长的人,但也都说不清楚这条街道名称的由来,于是记者接着打听,总算在一个老照相馆里寻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照相馆冯师傅:这一段路,本来这一段路不叫一青里,这西头那一片回民住的那一片叫一青里,后来这一道街形成以后,就把这一道街叫一青里了,是由回民那一片的一青里演变而来的。

按照冯师傅的说法,记者来到回民居住区,继续寻找一青里街道的来源。几经寻找,记者找到了一个专门研究回民文化的学者,今年65岁的帖喜宽。而他对于这段历史可以说非常熟悉。据帖喜宽老人介绍,年左右,西安的白楚珍和几个合伙人,来到渭南合办了一个棉花打包厂,加工棉花,后来,白楚珍年龄大了,就让他的大儿子白伊青来接管。而这也成了一青里街道名称最早来源。

市民帖喜宽:一青里这个地方,在解放前的时候,就从这个巷子口,到清真寺墙的西边,这原来是一个大院子,这个大院子当时白楚珍的儿子白伊青,就在这个院子住着,当时河南就在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河南有很多的回民逃荒,到陕西来,路过这个地方,看到有个回民在这里当老板,在这里开的工厂,就到这个厂里来打花。

经过口口相传,到一青里来的人越来越多,因此这里也形成了回民的聚居区。白伊青在这里一边办工厂,一边接济投奔而来的难民。

市民帖喜宽:一方面就是办这个厂子,接收逃难来的难民,另一方面就是搞慈善,过去的人就是吃舍饭呢,每天早上就到咱草市巷的口口,就支的大锅,熬得玉米糁,逃难来的人去那里一人弄一瓢一吃,吃了以后,就去厂里上班了。

通过白伊青的接济,这些人就住在了这里,在当时,这里都是村庄,也没有具体的街道命名。直到解放后开始登记地方,人们为了纪念救济过穷人的白伊青,才叫这个地方一青里。

市民帖喜宽:所以说刚解放的时候这个地方登记名字叫啥呢?在解放前和刚解放的时候,叫回回院,因为这个地方住的都是回民,叫回回院。解放了以后,登记地方了以后,当时这个地方叫啥名字呢?因为渭南解放后,发展起来,人都开始往过挪了,已经逐步形成市区了,过去渭南在老城那边,逐步形成市区了这都是新街道,这都没有名字,可开始命名了,就把这个地方叫一青里。一青里是啥意思呢?就是白伊青的谐音。

为了印证帖喜宽老人的说法,记者来到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寻找当时的地名来历,看到的记载和帖喜宽老人讲的内容基本一致,为了纪念白伊青,将这条街道命名为一青里。

经过时间的洗礼,一青里当年棉花打包厂的繁忙劳作场面已不复存在,但通过斑驳的砖墙和帖喜宽老人的讲述,我们依然能体会到在艰难岁月里,回民白伊青救济穷人的义举带给大家的温暖和感动。

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东秦百姓》

精彩推荐全国“最美中学生”张海鹏:助人是快乐之本快乐是热心源泉初春时节,流感多发,预防措施看这里~寻找渭南老记忆|估依市巷、草市巷的来历!

底部推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渭南便民张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nanzx.com/wnxw/9858.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