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目前,渭南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5.46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06%。近年来,渭南市紧紧围绕“弘扬养老孝老敬老传统,共建共享老年友好社会”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老年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全面展开,医养结合稳步推进,全市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2月20日,渭南市印发《关于建立完善渭南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老年健康事业,全面推进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努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基本建立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渭南市临渭区杜桥医养中心工作人员为入住老人进行音乐健康理疗
确定到年发展目标
《实施意见》提出:到年,全市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50%;医院设置康复科的比例达到85%;80%医院、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全部设立老年人挂号和就医绿色通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老年护理人员基本满足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所有养老机构能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0%。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基本建立,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明确6项重点任务
加强老年健康教育。要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宣传。要通过“敬老月”“老年健康宣传周”等契机,集中宣传老年健康知识。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要长期、持续地广泛宣传老年健康知识。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机构要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改善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推广适合老年人健身锻炼的体育项目。
加强老年健康预防。要为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口腔疾病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为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提供1次健康体检、健康评估以及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要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健康服务。对常住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实施分类干预和管理。要在全市建设50个城乡老年友好型示范社区。
加强疾病诊治。鼓励建立远程医疗、急诊病人转院、术后康复巡诊、预约就诊等协作关系,加强老年人疾病诊治。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病科、康复医学科和老年病床。鼓励各级医疗机构闲置资源向医养结合机构转型。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药养生保健、中医药康复医疗融入健康养老。优化老年患者的就医流程。
加强康复和护理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依托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开展农村医养结合服务试点。
加强长期照护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依托护理院(站)、护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加强安宁疗护服务。医院开设安宁疗护科,有条件的增设安宁疗护病区和床位。鼓励医养结合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社区和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明确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教育课程。
推出系列保障措施
《实施意见》提出: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将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配套专项经费。在规划立项、土地供应、医保定点、税费优惠、金融借贷、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适时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加快开展老年健康相关预防、诊断、治疗技术和产品研发,引导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并完善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薪酬分配体系。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构筑覆盖老年健康服务领域的“全民健康服务平台”。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等老年健康服务模式。
作者:陈太富孙梦心
编辑:华微娜
1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