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7公里,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渭南地处祖国版图几何中心,“北京时间”从这里的国家授时中心发出,是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发祥地,神舟系列飞船在这里得到全程遥测。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美誉。是我国戏曲之乡和民俗之乡,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周、秦、汉、唐两千多年,一直是十三朝古都的京畿之地,曾出过隋文帝杨坚等6位皇帝,宋代名相寇准等80多位宰相,唐代大将郭子仪、爱国将领杨虎城等多位将军以及著名诗人白居易、水利大师李仪祉、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渭南作为县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西周(约前11世纪—前),属当时的京城郊区。东周(前—前),春秋时属晋。秦孝公十年(前)秦伐土邽戎,在今渭河以北置下邽县,县治在今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渭南先属魏,魏襄王五年(前年)献于秦,辖渭河以南地区。
秦(前—前),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年)设内史,辖骊邑、下邽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当属内史”。西汉高祖元年(前),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邽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九年(前年)撤二郡,复隶内史。前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建元六年(前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邽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冯翊。新丰、下邽、郑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23年),设烈郡、新丰、下邽、莲勺各县属之。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邽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数左冯翊。密畤县,当时在此时并入新丰,属京兆尹。建和元年(年),又恢复下邽县,改隶左冯翊。魏(年—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晋(年—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东晋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渭南县(县域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下邽隶属未变,唯据《太平寰宇记》载:“姚苌废莲勺县。”北魏登国元年(年),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讳,改下邽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孝昌三年(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塬上。西魏大统三年(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三县均隶雍州渭南郡。北周建德三年(年),废渭南郡、灵源、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尹。同年因莲勺界内屡有“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开皇三年(年),废延寿郡。大业元年(年),改夏封为下邽,与莲勺同属冯翊郡。大业十年(年),将下邽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
唐武德元年(年),渭南改隶华州。垂拱元年(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年)又复为华州。天授二年(年)七月,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县治在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鸿门、高陵、栎阳等县。大足元年(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邽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元年(年),州废郡存;乾元元年(年),又改名为华州,上元二年(年),再改为太州;宝应元年(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年),复为太州;乾宁四年(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年),为华州。五代后梁时,渭南隶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年),改隶华州。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北宋建隆元年(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年),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佑五年(年)该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年)撤渭南,入郑县。
元丰元年(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金皇统二年(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邽属之。元中统元年(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年),并下邽入渭南,曰并管。十六年(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二十三年(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黄庆元年(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明洪武十四年(年),革“并管”名,下邽化为渭南县,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史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八年(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
清,隶陕西省西乾鹿道西安府。
民国初属关中道,年属陕西省。
年到年,渭南市境内陆续解放,各县人民政府废除了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实行区、乡、村三级制。渭南分区时6县共设82区2市乡,大荔分区时8县共设72区2市乡,富平县设13区2市96乡。除已划出的临潼、蓝田县外,境内共设区6市乡。
年5月渭南专区对县以下行政区划进行了缩编,全区13县共设区乡,富平县设10区97乡。剔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92区乡。
1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各县相继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并小乡为大乡,乡下辖高级农业合作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