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有一篇署名窦农的文章,名字叫《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兼谈中共军队战果》(以下简称《抗谣》),第一部分内容是列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中共在抗战期间也牺牲了很多位“将军”,第二部分是想证明中共抗战有辉煌的战果。《抗谣》让很多一直难以接受抗战真相的受众欢欣鼓舞,以为找到了证据来支持“中流砥柱”的光辉形象。
中共抗战战果争议,网络上已经有诸多的文章进行讨论,本文不予涉及。而是就《抗谣》的第一部分“牺牲将军”的观点进行批驳。作者玩弄了偷换概念,歪曲片面信息,似是而非的伎俩,其依据和结论都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我们要统一一下认识,抗战期间符合什么标准的军官可以被认可为将军?毫无疑问,“将军”指的是具有少将、中将、上将等正式将级军衔的军事指挥官。
年,军事委员会直属的铨叙厅制定陆军人事整顿及升迁办法。其中一项是官阶与职级分开,任职与任官分立。任职,指的就是军长师长这个职务,任官,则是中将少将这个军衔。也就是说,职务的晋升与军衔的晋升走的是两股道。
正式军衔(也叫铨叙军衔)是由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根据职务、资历、学历、战功等情况综合考虑,由铨叙厅正式叙任,并由国民政府颁发任官状的军衔,非特殊情况褫夺外,均不随职务变更而变更;
而职务军衔做为临时军衔,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任职令,以职务为主,军衔附属于职务,并且随职务变更而随时变更,注重的是职务而非军衔。如果职务军衔说成授衔会让人产生以为是正式军衔的错觉,有鉴于此,职务军衔行文时都在军衔后面带上职务,以示与正式军衔相区别,如中将军长,少将师长。
正式军衔的晋升受“停年”的严格限制。所谓“停年”,就是某一军衔必须停留的年数,也就是最低任官年限。各级停年为:少尉升中尉一年半,中尉升上尉二年,上尉升少校四年,少校升中校三年,中校升上校三年,上校升少将四年,少将升中将三年,中将升上将用选升。照此算起来,一名少尉要升到少将最快也要十七年半的时间。这一下子矛盾来了,由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指挥员职务的晋升却没有受那么多的停年的限制,一年连升三级的都有。
目前资料和讨论中,由于统计方法不同,抗战期间为国捐躯的将军数量有几种版本,我印象中有,,,。差异原因是统计方法不同,但共同点都是指具备正式军衔(而非职务军衔)的军事指挥官。
我本人比较认同网络上《目前最优版的国民党抗战牺牲旅以上将领名单(人)》,这份名单对于收录的标准给予了非常明确的定义,部分摘录如下。
(四)职务要求:职务必须在旅(以及相当于旅)以上,包含副旅;“高参”职务,必须是军、集团军级以上才收录。追赠的少将团长也不予收录。
(五)牺牲原因:必须是在与日伪军战斗中战死或自杀、被捕被俘后遇害或自杀、遭遇敌机攻击死亡等几种情况才予以收录。事故死亡者,不予收录;与其他中国军队内斗(国共摩擦)死亡者,不予收录;病故者不予收录。不过本名单在病故中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淞沪会战时第15师第44旅旅长张彀中带病上阵,拒绝后退,结果病死阵中,一个是38年底第师第旅旅长袁治连续奋战七昼夜,精力耗尽力竭殉国,该二人病累牺牲直接缘于战斗,故予以收录。但非于战斗中当时病累而死者,如第8军师师长丁炳权(黄埔一期),年夏指挥战斗中暑病倒,年初病故,则不予收录。因为抗战中积劳成疾病死的国军将领实在很多,无法都列入,除非是直接病死在战场上。
从追赠军衔也可以明显看出来,国民政府都是以正式军衔为基础进行追赠。戴笠生前担任军统中将局长,但他在年3月才正式被授予少将军衔,年才追赠为中将军衔。声名赫赫的抗战名将张灵甫先后担任58师中将师长,74军中将军长,整编74师中将师长…年张在孟良崮自杀时正式军衔还只是少将,因此追授陆军中将。
上文已经提到过,正式军衔实际是对将领资历、战功和任职资格等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终身荣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军衔的意义。当战场上指挥建制被打乱时,互相不熟悉的官兵通过军衔来确立上下级指挥系统,正式军衔就能发挥作用。假设一名正式军衔为中尉的军官,临时被任命为新兵营长(人数够多),带着新兵到了战场,组建新的指挥系统时,就需要听从战斗经验丰富正式军衔为上尉的连长指挥。同理,非军事指挥序列的文职人员的军衔也必须清楚地区分,在国军中军衔为“同上尉,同少校”,这些人员不论军衔多高都没有军事指挥权。难以想象,在战场上,找一个“唱歌将军”来指挥战斗。
总之,在铨叙正式军衔时,军官的学历、资历和战功都是考虑因素,这是确认他是否具备任职资格的标准化要素,而当时所辖队伍的人数并不那么重要。
不知是有意还是作者无知,《抗谣》一文完全忽略列入“抗战牺牲将军”的正式军衔要求,纯粹以所辖队伍的人数来比较。如果这样的将军认定可以成立的话,无论什么阿猫阿狗凑齐几千号乌合之众就可以叫“将军”了。
《抗谣》列举了几个国共指挥者的统领人数,只是在人数计算上,窦农先生耍了一些无聊的花样,故意减少几位国军将领的统兵人数,并夸大中共方的队伍人数。
原文:“国民党将领王铭章牺牲时是中将,追认二级上将,他的部队不到人,而中共将领包森拥兵牺牲在前线,该追认什么军衔?国军少将朱世勤所部最强时近人,一般也就人左右,牺牲追认中将。而中共军队牺牲的高级指挥员,所属部队超过这一标准的不乏其人。国民政府追认少将中,张树祯(国民革命军团团长)、刘眉生(团团长)等所属部人数甚至在千人以下。”
事实是,王铭章将军为川军师长,该师下属2旅4团。藤县之战全师大约多人伤亡,幸存者极少,而在藤县血战之前师就已经在东回村和日寇激战过,伤亡多人。再算上后面的一些零星战斗中也有伤亡,台儿庄战役前师因伤亡过大整编为2个团。估计王铭章将军指挥的师初始兵力约为1万人。几乎就是一个正编师的兵力(-人)。
朱世勤先后担任鲁西南警备第一旅旅长,暂编30师师长,参与过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多次对日大战。42年战死于潘庄时所部兵力确实只有-人。
张树祯,保定军学校第九期,抗战开始时,任第35军72师旅团团长。年8月长城抗战的南口战役,于高地争夺战历时五六个小时,反复拉锯,极为惨烈,除第十三军第四师伤亡未计,仅张树祯团就阵亡1个团长、2个营长,其他官佐士兵伤亡过半。张团长殉国后,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昌平文史资料)
刘眉生,黄埔第五期步兵科。历任排长、连长等职。年初,考入中央步兵专科学校校官班。年9月,任第85师团中校营长。年任陆军第85师第旅第团团长,奉命率部随第十四军入晋抗日,参加忻口会战奉命扼守忻口战场左翼洪山阵地。10月11日,日军开始向其阵地发动猛攻,战斗异常激烈。亲率卫兵巡视阵地,身先士卒参加战斗,多次击退日军集团冲锋。10月28日激战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3岁。为表彰其壮烈殉国的爱国精神,国民政府特追赠其为陆军少将。(搜狗百科)
张树帧和刘眉生两位将军统领的都是建制多年的国军正规部队的编制团,正常人数为-人。我不清楚窦农先生以什么依据说他们两位的兵力在千人以下。是否和王铭章将军的兵力统计一样摆乌龙,只以两位将军阵亡时前线拼剩的官兵为依据?如此刻意贬低将军的兵力迷惑读者,如何对得起那些战死的英魂?
顺带说明一下,张树祯和刘眉生属于追赠的少将团长,并没有收录在前文的《国军抗战牺牲名旅级将军》名单中。
《抗谣》提到“甚至大荔县保安副司令薛如兰将军,只有这一个虚职也被追认少将……”,这句话确实很有蛊惑性,以此来推论共产党的县大队队长也可以封少将了。
窦农在这里又玩了一个花招,不介绍薛如兰之前的经历,误导读者以为薛只是一个虚职的县城保安副司令。
薛如兰,年出生,陕西渭南人,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三期毕业,在杨虎城部队逐级上升,年已经就任42师旅团团长,年兼任42师副师长。年所部参加中条山会战,战败被俘。
薛如兰在年就已经是正规部队的团长、副师长。正式军衔除非被明文褫夺,无论你是否带兵,兵力多少,军衔都不会因此降低。这才符合军衔的真正意义。
窦农还忘记了交待,其实薛如兰根本不在各种版本的抗战牺牲将军之列。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当时国民政府误以为薛如兰牺牲殉国,因此在年追赠为少将。实际上,薛如兰并没有牺牲,内战期间还投诚了共产党,49年后担任过渭南一个工厂厂长(百度百科“投诚说”)。他在年如何被误传为牺牲,以及他是否担任过渭南保安副司令,目前都无法确认。
中共的敌后县大队是一种民兵游击武装,人数并无规制,几十人到几百人都可以叫县大队。见互动百科中对即墨县大队的描述“…经胶东军区第四军分区批准,胶即大队改称为南海独立营,9月,独立营扩大到多人,又奉命改编为即墨县大队……”
不管怎样,以薛如兰的资历和时任正式军衔,完全不是中共县大队队长这样的民间武装可以比拟。国民政府当时追赠陆军少将的决议并没有过分之处。
仅仅从以上几个例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国军将领被授予(追赠)的将级军衔是非常严谨和恰当的。
王铭章、张树祯、刘眉生,也包括薛如兰,都毕业于正规军事院校,在军中由下级军官逐级升职,一直担任军事指挥官,累积战功。其中张刘两位任上校军衔在抗战前线英勇杀敌,舍身成仁才被追赠高一级军衔成为少将!
朱世勤情况特殊,抗战前以绿林武装投诚成为国军将领,目前没有查到有军校进修的经历,但他在军中身经多次大战,实任旅长、师长军事主官多年,抗战意志坚韧,壮烈牺牲。其参与的主动攻防战事,和“追看有序撤退日军、撤退躲避日军”之类作战有天渊之别。从资历上来看,追赠为中将可能有些过褒,但列入将军序列当毫无疑义。
有人可能会抗议,当时国民政府没有中共部队授衔,用正式军衔要要求中共将领不公平。
实际上,国共第二次合作时,国民政府对第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旅以上的军官几乎都明确了职务军衔(是否有铨叙军衔暂不可考),其中朱德为上将,基本上军师主官为中将,旅级军官为少将,其中就包括左权。
左权年黄埔一期毕业,后来担任过红12军军长,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年撤退中遭遇日军轰炸牺牲,年37岁。这样的资历被授予少将正式军衔也确实是符合的。这大概也是所有抗战牺牲将领名单都收录左权的原因。
现在来逐个看看,《抗谣》所列举的“应该授予将军军衔”的几个中共指挥员,按照国民政府的标准,是否有资格成为正式军衔的将军?
包森(-)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陕西蒲城县人。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3月赴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独立一师工作,任33大队总支部书记。年6月率40多人到冀东,在河北兴隆一带开辟抗日游击区。年4月下旬,杀死前来劝降自己的日本遵化宪兵队军曹池本信次郎。年秋包森被任命为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年2月17日,包森所部在遵化境内野虎山一带与日伪一部遭遇,指挥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牺牲,终年31岁。(百度百科)
窦农说包森的部队有多人,不知道依据在哪里?根据蓟县杨福臣的文章“年8月初,冀东军分区在盘山组建了13团,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兼任团长,下辖3营10连,共余人……”只是多人嘛,还不论这样的民间游击武装会有多少武器,会有多少战斗力,这样的部队能和正规军的编制团作简单的类比吗?
前面说过,正式军衔其实和指挥员当时统辖的部队兵力关系不大,而主要依据其他的资历。包森参加过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首先不是出身军校。就算是37年毕业于军校,按照国军铨叙的停年要求,从中尉开始算,也才轮到少校军衔。
这里还吐个槽,包森杀死日军军曹池本信次郎的“事迹”,现在看来并不光彩,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杀一个单身来劝降的鬼子也算不上英雄。
包森是为抗战而牺牲,值得我们崇敬。但非要说他可以算“将军”,就太牵强了。
顺便说一句,清东陵坐落在包森所在的八路军冀东军区范围内,共有座陵墓含5个皇帝4个太后和其他皇族,所谓的东陵大盗孙殿英盗掘的只是慈禧和乾隆两座。年趁守备清东陵的日军投降撤退后的空挡,冀东军区司令曹致富指使部下张尽忠(15军分区敌工情报队长)王绍仪、介儒、等多八路军以斗争大地主的名义大规模盗掘清东陵。从年底到年1月,在将近两个月时间里,总计超过千人的盗陵队伍把清东陵所有陵寝洗劫一空。当然,这和包森无关。
张友清,年5月,日军进犯太行革命根据地,担任北方局秘书长和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仅3个月的张友清,按照总部的突围方案,掩蔽设备,清理文件,组织动员,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与部署。敌人的合围开始后,作为我党我军的一名高级干部,张友清有许多次突围的希望,由于脚伤。被俘后,张友清很快被日军送到称之为“太原工程队”的集中营。他化名吴乃人,以“会计”的由于狱中环境异常恶劣,导致张友清一病不起,于年7月7日在狱中牺牲。(百度百科)
张友清作为八路军总部秘书长,只是文职军官并不属于军事指挥官序列,如果在中央军中大概只能授予“同中校”一类的职务军衔。另外,他也不是《抗谣》中说的英勇就义,而是在狱中死于疾病。显然他不可能授予或者追授为”将军”。
叶成焕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在鄂豫皖苏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通讯员。后因作战勇敢,在红四方面军很快晋升为连指导员、营政委等职。年,叶任红四军11师31团政委,后又历任11师政委、红三十一军93师政委等职,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叶随部改编,出任八路军师旅(旅长陈赓)团团长,率部先后参加了长生口战斗、神头岭战斗和响堂铺战斗,三战三捷。年4月初,日军3万余人进攻山西东南。4月15日,师师长刘伯承决心集中优势兵力追击撤离武乡县城的日军余人。叶成焕奉命率团等部为左纵队沿浊漳河北岸山地实施追击,4月16日晨,左纵队与其他部队一起在长乐村将东撤的日军一部截住,迅即发起攻击,至17时,将此股日军基本歼灭。准备撤离战场时,叶成焕为流弹击中头部,于18日去世。(维基百科)
叶成焕确实是当时国军序列中第十八集团军正规番号团的团长,但有几个原因叶成焕不可能拥有正式上校军衔,同时也不可能追赠为少将了。
1.叶成焕牺牲时才23岁,由于当时中共部队官兵普遍素质较低的特殊性,如此年轻就担任团长一职。但铨叙条例要求,23岁的正式军衔作为上尉已经是不得了。
2.没有军校经历,前期的晋级作战记录也不可考。
3.牺牲时的战斗是面临日军有序撤退的“追击”,战果如何难以确认。考虑到中共最为夸耀的平型关大捷都只消灭了多鬼子(这是另外一个故事,有很多资料来证明),长乐村战役号称消灭多鬼子,只是中共自己的孤证。
这里再顺便提一下,叶成焕所在师的另一个团,在年太原会战中有过奇袭阳明堡机场的故事,号称摧毁24架日军飞机(一个飞行轰炸大队呀!),消灭多人。但在日军的作战记录中,如此重大的损失却难觅踪迹,有兴趣者可以搜索“夜袭阳明堡真相”。
最后谈谈东北抗联的指挥者。非常有意思的是,东北抗联的指挥官在年被苏联授予过正式军衔的,最高军衔只是少校。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参考。
维基百科对东北抗联的条目节选如下。
……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奉苏联之命令所组建的武装力量,由于中共长征而失去联系。东北抗联在苏联支持下抵抗日本侵略者,其高级将领皆由中国共产党员担任,但在此期间东北抗联和延安中共中央并无直接联系。
………
到了年,东北抗日联军共编成11个军,人数达2万5千至3万人。其中第1至第7军是中共党组织直接领导武装,第8、9、10、11军是统战性质的非党抗日武装。
………
年冬天,东北抗联只剩下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队伍余人,其他统战性质的抗日武装已经全部瓦解或投敌。到年冬天,东北抗日联军只剩下不到人。
………
年8月,东北抗联被授予正式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步兵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旅政治委员(均为少校军衔,年周保中升为中校),崔石泉(崔庸健)为旅副参谋长(大尉,旅党委书记……四个步兵营的营长和政委为原抗日联军的军一级干部……都被授予上尉军衔。
赵尚志在年2月牺牲,杨靖宇年牺牲,赵一曼年牺牲。如果他们活到这次授衔,军衔也不会高过周保中和李兆麟,大概也是苏军的少校军衔或更低。
抗战牺牲的抗联指挥官,无疑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但就正式军衔来说,还是不能算是“将军”。苏联红军非常明确这一点,授予正式军衔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并不是有或有过多少人马就可以随便套用成为“将军”的。
《抗谣》原文:“……东北抗联有75位、八路军有76位、新四军有29位、华南抗日游击队有8位将领牺牲,(中共将领)合计……”。
前文已经证明了,即使窦农精心挑选出来的几个中共高级指挥官都够不上“将军”的标准,更不论另外那所谓的“位将领”了。如果以这“位中共将领”的标准套用起来,国军(包括地方武装、军统地下工作者)的牺牲“将领”该数以万计了。
就与日军作战的激烈程度上,中共部队与国民党部队也不在一个层次上。中共对抗战历史反复夸耀的三大战役是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关于这些战役的规模和战果,网络上有大量的文章列举史料进行分析讨论,在此不再赘言。依此推断,剩下那些中共武装的战斗会有多大的规模?
来看看抗战期间苏联塔斯社驻延安记者弗拉基米洛夫怎么评价吧。
“……毛的小股兵力的机动战术,就是对占领者避不采取任何战斗行动的战术……”(《延安日记》年6月23日)
“……到前线去跑一趟,使我确信中共领导并不想打日本人;他们把战争看成是建立自己根据地的良好时机。而且不是靠自己的部队,而是靠日本和国民党两种力量的对峙来建立他们的根据地。…….”(《延安日记》年9月18日)
国军抗战中的22次大会战,是数以十万计的正规兵力对阵,绝大部分牺牲的将军都是阵亡(个别自杀殉国)在惨烈的阵地战斗中。
反之,中共部队除了叶成焕作为团团长牺牲在一次小规模追击作战外,左权在撤退中死于轰炸,包森死于路途中敌人冷枪,张友清撤退被俘病死狱中……而另一个真正的中共高级将领,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从中共编写的《彭雪枫传》中可见,抗战期间彭一直对所谓的“顽军”发动攻击,却找不到对日的作战记录(撤退转移不算哈),年进攻国军李光明部时被流弹击中而亡。当时中共宣传彭死于日军反扫荡行动。……
谁是抗战八年与日军作战的主力,不言自明。
不论来自哪个党派,为抗战而捐躯的官兵都是英雄。后人纪念他们,至少应该正视历史,还原真相。
年的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八年的抗日战争结束。今天正好是4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纪念日,在这特殊的日子,仅以此文纪念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官兵们,缅怀那些为中华民族而牺牲在抗日战争中的英烈,无论官阶大小,无论国共。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沈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