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渭南文坛
作者简介
祝红利,笔名惟有清风,渭南市临渭区东塬人,临渭区育红小学教师,钟情教育,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勤于笔耕。《渭南文坛》、《渭南热点》特约作者。
点击上方收听
千年守望塬川的将军
作者祝红利
我的家乡在长寿塬上,位于渭南长寿塬最东最北犄角位置。在行政上并不隶属于临渭区丰原镇,也不可能隶属于崇凝镇或桥南镇,而隶属于临渭区向阳街道。是的,这是向阳街道唯一位于塬上的村庄,原名郭庄村,现为向阳街道东王村的三个组。
在我们村子正南方向的塬面上,有一个硕大的陵墓(当地人叫冢),占地近两亩,高有三丈余。原来上面建有高十多米、呈三角形的木塔,后因测量卫星监测数据的需要,改建成高达三十多米、由两个三角形棱架套成的六角形铁塔,并常有解放军在此驻扎。可惜的是,这座铁塔在完成它的军事任务后,失于管理与维修,最后倾倒在狂风之下。
这座陵墓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说是唐太宗李世民定都长安时,为了重修整建古城,就请玉皇大帝派七仙女从秦岭山中空运红土。仙女们因贪恋长寿塬和高塘川的迷人景色,不小心掉下一块土疙瘩,落在了长寿塬边上,便变成了这座大冢。说来也怪,这座大冢及其周围的土壤还真和远处的不一样,此为红土,彼尽黄土。传说归传说,可为何如此却不得而知。
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百度百科更为细致),这座寝陵里长眠着一位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名将。祖籍山西太原祈县,华州郑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人,生于年(根据史载推算),初名王训,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开元二年(年),其9岁时父亲战死于武阶之战中,被唐玄宗收为假子,接入宫中抚养,赐名忠嗣。李亨为忠王时(后封太子,即唐肃宗),唐玄宗让他与王忠嗣交往,二人关系甚密。
开元十八年(年),出任兵马使,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川战役中以三百轻骑偷袭吐蕃,斩敌数千,吐蕃赞普仓皇逃走。后接替王晊担任陇右节度使。开元二十六年(年),北伐契丹,率十万骑兵,北出雁门关,于桑干河三战三捷,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天宝初年,大败突厥叶护部落,取乌苏米施可汗首级至长安。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吐蕃死伤数万人,两王子阵亡,使吐谷浑降唐。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令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今青海西宁市西南湟源县)。王忠嗣奏称,石堡形势险固,吐蕃举国之力守之,不宜轻举妄动,玄宗不听,命令董延光攻打石堡城,结果没有按期攻下。
王忠嗣数次上书奏言安禄山将会作乱。宰相李林甫对王忠嗣嫉恨,诬陷王忠嗣“欲奉太子”李亨为帝。唐玄宗对王忠嗣审讯,打算处以极刑,但在陇右节度哥舒翰苦求下,将其贬为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太守,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今湖北省随州市)太守。天宝八年(年)抑郁以终,年仅四十五岁。直到宝应元年(年),唐代宗李豫追赠其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师。
后来,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占领了石堡城,俘虏吐蕃将士四百余人,但并没有因此控制吐蕃,竟如忠嗣之言。如今这一带的老百姓大多不知道历史上这场大战的来龙去脉,但对其惨烈程度却略知一二,他们把石堡城叫作“万人台”,还说山下有“万人坑”。
六年之后,李隆基的干儿子安禄山果然在北方发动了叛乱。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却没有良将能够镇压。如果王忠嗣没有死,以他的才能一定够轻易的平定这次叛乱吧。可惜唐朝再也没有像王忠嗣一般的将领,边疆无法再如他在世时那般稳定。安史之乱影响到整个唐朝的走势,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史评说若王忠嗣安在,相信唐朝还会兴盛更长时间。可见他对当时唐朝的重要性——他的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毫无疑问,王忠嗣是大唐帝国继李靖、李世纪之后又一位天才型的杰出帅才。他不仅用兵如神,智勇兼备,而且品质高尚,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地位。他不仅以敢战、善战成名,更是为消灭战争而生的,是为和平而生的。“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中外历史上,能说出这样话的军人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王忠嗣就可以冠以“中华最伟大军人”的称号。
村里人传说,王忠嗣是迁葬于此的。虽然没有太多的文献依据,但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尽管这里不是王忠嗣的故乡,但这里却是可以俯视整个华州的最佳位置。这里向东足以览尽华州高塘川、赤水河、麦涨塬、大明塬和包括华山在内的秦岭山脉以及广阔的“二华”地区(指陕西省华州区和华阴市);西有东阳谷,谷内有常年不枯的龙泉,远可遥望骊山一带和唐都长安;向北可以胸怀渭河及渭北平原,与位于富平县西北的坛山唐代宗李豫的元陵遥遥相望;向南可以领略到渭南长寿塬的全貌,天留山系所有的山、峪、涧等都在指点之中,实乃天目塬川、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以王侯之礼待之,并为其建陵,足以可见唐代宗李豫对他这位“假皇叔”的追思与敬重。
千余年来,王忠嗣墓默默地守望着长寿塬和整个渭华地带,得以保存并受到方圆千里人们的敬仰与膜拜。史臣称他“立功边域,为世虎臣。”是的,他“工谋于国而拙于身、几危其身而不独善、不忍以万人命而易一官”的品质,不正是世世代代秦人、渭人的真实写照吗?
往期作品
祝红利作品:渭南塬上三大宝
信天游:我的故乡美不美
祝红利作品:春雨
祝红利作品:丰原包子
编辑:闵盼龙
作者:祝红利
投稿加6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原创不易,支持作者!
祝红利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长按向我转账
原创不易,支持作者!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淀风医院黑龙江白癜风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