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北方人都熟悉,要说饸饹数荞面饸饹口感好、营养价值高。说起荞面饸饹不能不说南七荞面饸饹,筋、柔、光、鲜、辣、香是对南七荞面饸饹的评价,它的制作技术已被列为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饸饹起源于元代
荞面饸饹是渭南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被誉为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齐名。饸饹,古称"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饸饹,古称“河漏”。
元代诗人许有壬曾写到他吃饸饹的感受:“坡远花全白,霜轻实更黄。杵头麸退墨,皑齿雪流香。玉叶翻盘薄,银丝出漏长。元宵贮膏火,燕墨笑南乡。”诗中的“银丝出漏长”说的就是饸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南北皆有……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到了清代,有关饸饹的记载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献《黑龙江外记》、《尔雅谷名考》等,对“河漏”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清代山西《阳曲县志》亦有具体记载:“附近居民各种面食曰:"河漏"荞面为之。”并引傅青主注河漏“高齐时所谓"促律忽塔"是也”
据渭南当地人称,荞面饸饹最早是由渭南一位姓孟的老人创出的牌子,其后人孟兆武少承家传,荞面饸饹经过千余年的锤炼和生活演变,因其味道鲜美,好吃不贵,现已经成为渭南当地乃至北方人百吃不厌独具特色的经典食品。
制作荞面饸饹需要十多道工序
荞面饸饹是渭南市临渭区传统手工小吃的典型代表,饸饹以荞麦面为原料,整个制作过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制作青石水、用青石水和面、压饸饹这3道工序。
经介绍,制作青石水的青石最好选用产自于富平县的青石,即石灰石。将一块鸡蛋大小的青石用火烧红,放入凉水一激,听见“嗞喇”一声,瞬间爆出无数翻滚的小水珠,雾气蒸腾青石水就成了。化为白色粉末溶解在水中澄清后,上面的清水就是和面的专用青石水,又叫石灰水。和面时加入青石水,饸饹由此就筋韧耐嚼了。“有人担心青石水对人肠胃有伤害。不用担心,因为石灰水毕竟是少量的,况且已经充分和面发生了作用。”
和面用的荞面是九成花荞和一成苦荞掺和的,把荞面倒入盆里,用制作好的青石水调拌均匀,再掺入碱水,揉好的面团要揉得恰到好处,最好是揉到面团摊开来,四周的边儿都有往里蜷的感觉。和面要用手将面揉压得表面光滑。要做到盆光、面光、手光。
和好后蒙上笼布搁放起来,让面醒一下,笼布一定要盖严实,否则面的表面容易皴,做出来的饸络既不好看又不好吃。醒好的面在案板上再次和匀揉筋道,再把面团按需要分成拳头大小的剂子,每个剂子约有一碗面的分量,放在面盆里备用。
“做饸饹俗称压饸饹,压饸饹是个力气活,一般由男子操作,女子在一旁当助手。”饸饹是用饸饹床子压成形的。传统压饸饹用的是木质的饸饹床子,饸饹的粗细取决于饸饹床子铁孔的大小。
压制和熟化是一体作业的。饸饹床是一个用枣木和槐木做的像木条凳似的木架子架在大铁锅上,一个圆柱形管状的饸饹床眼对准锅,男的抬起装有木活塞的压杆,女的将醒好的剂子装入床子内,男的将活塞对准剂子,全身力量集中于压杆后部,只听吱吱呀呀一阵响声,就从床子下面铁制的数十个小圆孔中被挤压成细圆长条状,当一剂压完后,当助手的女的用手在床根底下快速一切,饸饹就掉进烧开的汤锅煮上了,等沸汤滚上两次,饸饹就煮熟出锅。
南七饸饹的吃法多样
有凉调、热汤、油炒等。热汤又分肉臊子和素臊子两种。其实,饸饹的吃法没有优劣,最好是根据个人喜好和季节来选择。但从笔者对家乡饸饹的长期感受看,正宗的吃法还是凉调的好。你看,师傅把煮熟的从饸饹锅里用罩滤捞出,放在凉开水(用新从井中打来的凉水更好)中冰上一冰,再提起罩滤颠上几下,让水滤净,将饸饹盛在大瓷碗中,用熟菜籽油一拌,再调上油泼辣子、蒜水汁、盐、香醋、酱油,加上韭菜豆腐臊子或油炒葱花等,往你面前一放,光看就看得你垂涎三尺,急不可耐。等你吃过一碗后,你还想咥第二碗呢!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那辣子的辣,芥茉的呛,臊子的香,饸饹的筋等特色。我给南七饸饹总结了料真,形好、面筋、味香、色艳五大特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