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特色小吃时辰包子
时辰包子是陕西省渭南市最有名的汉族传统小吃,从取料到制作都有严格的规程,一丝不苟。做皮的面,要选上等小麦,用石磨细磨如箩。做馅的猪油,要用真正猪内腔里那两块板油,不用花油,而且要精心贮存1年后再用。油去膜,切成黄豆般小粒,和以粗面粉,锅内加陈菜子油,文火炒熟。佐料用华县特产赤水大葱,去掉头、叶、杈,仅取其中,拌上陈菜油、炒面作馅。配以韩城特产大红袍花椒、小茴、大茴、丁香、桂皮、草果、砂仁、荜拨、豆蔻制作的九味调料。每做6个油包子,搭配4个素包子以调剂口味。素包子以豆腐、大葱作馅。半夜起来蒸包,过路人能闻见香味。
渭南特色小吃时辰包子
时辰包子的特点:
包子状如僧帽,小巧玲珑,周边洁白,包底金黄,肥而不腻,香味悠长,吃一顿包子走10里路,还口齿留香。所以又被叫做“十里香包子”。吃时必定佐以大葱蘸黄面酱,还须喝一杯浓茶。
关于时辰包子,流传较广的有以下两个故事:
其一是说渭南时辰包子创始于清乾隆年间,但那时不叫时辰包子。到了光绪年间,出了一个做包子能手叫“张坤”,他的包子味道好,食客排长龙争尝名品,一过时辰,再买不到。张师傅做包子每日有数,上午九、十点即售完,卖包子讲时辰,买包子也讲时辰,故此人们就给他的包子加上“时辰”两字,习惯称为“时辰包子”,流传至今。
其二,相传清朝时,渭南城外三十里的一个村庄住着一家人。母亲年已七十,儿子柳春发极孝顺,娶个媳妇也贤惠。一年秋天,老母病倒,小两口尽心服侍。老母却不思茶饭,只想吃一口包子。春发应诺自己去买,可接连三天都没买着。第四天,鸡叫头遍,春发就起身,一路连走带跑,气喘吁吁。终于功夫不负孝心人,赶上辰时包子出锅,连忙买了十个。圆了母亲心愿,春发心里高兴,就借店家笔墨写了一首打油诗贴在包子铺门口。诗道:城里包子确是香,想买包子敬老娘。午时已时都错过,正当辰时才赶上。此后,人们就把这家的包子称为“时辰包子”。
到底时辰包子的金字招牌是“大师”张坤锤炼锻制,还是孝子柳春发打油诗中偶然提及,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样,时辰包子的名声叫出去了。可为何要用猪板油做馅却并未提及,查找典籍也没有相关记载。可当我们想到水晶饼,一个大胆的想法就出现了:时辰包子与水晶饼同属地区名品,这两者之间存在的重叠部分,便是材料上使用的“猪板油”和工艺上均采用腌制板油,只是一个揉进了绵糖,一个则掺进了大葱。或许这时辰包子正是一个“偷师”不全的产物,亦或者是一个“移花接木”的创新?
当然,真相到底是什么,如今已没人知晓。但时辰包子如水晶饼等关中名品一般,在这片黄土地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渭南人深深依恋着的味道。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