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俗称“有身子”,“有喜”、“有啥咧”。旧时对传宗接代十分重视,没有男孩的家户叫“断了烟火”,“绝户”。“养儿防老”,“娶妻生子”是人们整个生活的最大追求。因此,对妇女怀孕,特别是新媳妇怀“头首娃”第一胎 更为重视。媳妇怀孕后,孕妇给阿家婆婆索要鞋样做鞋,以此示意自己怀孕。当父母亲得知儿媳妇怀孕的消息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不论原先婆媳关系如何,都会对儿媳倍加呵护,有好吃的让儿媳吃,重活不让儿媳做。有的甚至公开说,“这是心痛我未出世的孙子哩”还有的请人看相、算卦,急着想知道“头首娃”是男是女。同时,开始为未出世的孙准备“过活”婴儿的穿戴衣服、尿布 ,为儿媳准备红糖、鸡蛋、饽饽馍石子干馍等“坐月子”食物用品。当媳妇的只有在这一段时间内,才能充分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坐月子,亦称“生娃”、“到炕上咧”。旧时农村医院接生,大都是由农村年龄较大有经验的妇女接生,俗称“老娘婆”。还有些生育多的婆婆直接为儿媳接生。婴儿降生后,爷爷、奶奶和孩子的父母首先记下孩子的生辰年、月、日、时。随后便向媳妇娘家报喜。报喜时是男婴的提两瓶酒,拿棉纱锭子一个,是女孩时,提一瓶酒,拿一团棉纱。有的给男婴带一支笔、一头蒜意指能写会算;给女孩子带一捆葱和一小铜铃意为聪明、伶俐 。娘家只备稀饭招待,返回时带一圆形“锅盔”,用二尺见方红布包裹,俗称“给婴儿带奶粮”。生产第三天为娘家探望日,娘家人带上饽饽馍、红糖、鸡蛋等看望“月婆”。第十天,再带上自做的衣服和100个石子饽饽,偕同至亲一同看望孩子的颐养状况,俗称“看娃”。在坐月子期间,在产妇房门上挂一红布条,示意不让邻里外人入室。同时产妇家大人小孩禁忌不得晚归。十天后邻里妇女才可看望月婆和婴儿。这是由于旧时接生卫生条件差,婴儿常得“四六风”即破伤风,人们迷信为外人带来了病魔。婴儿在一月内夭折的,要裸体深埋,而所穿过的衣物则妥善保存。现时采取新式接生,医院院生产,妇幼健康有了保证,这些迷信旧俗逐渐消除。
旧时婴儿成活率低,特别是在出生一月内夭折的较多。加上产妇在生子一月内为身体恢复期。满一个月后,母子健康进入稳定期,人们用过满月的形式表示庆贺。为此,由于家人急盼满月。为了吉利,一般满月仪式都是在二十天时提前过,而且十分隆重,到满月时,仪式却比较简单。过二十天,亲戚友人蒸油旋小馍,带二尺花布,近亲蒸“老虎馍”,炕“石子饽饽”馍,带婴儿衣帽。母亲还要为婴儿带“长命富贵”、“吉祥喜庆”银锁、银元和银链、玩具等。主人家要设盛宴款待,富裕人家还请“自乐班”、“皮影社”演出助兴。
到满月三十天时,在自家院子里摆上供桌,备办香表,由老人跪谢上苍赐子之恩。儿媳妇要给公婆郑重叩头,感谢一月来对自己的精心照料。在二十天、满月时,巷邻中与公婆和产妇夫妇的同辈人,给婴儿的爷爷、奶奶和父亲涂抹锅煤,有的还给胸前戴辣椒,头上扎红头绳,身上穿红绸子袄,带铜铃、扶上驴牛 背嬉耍。爷爷、奶奶则高兴地接受人们的装扮,并挺着黑脸、穿着奇装异服与贺喜的宾客共贺同喜。据传贺喜抹黑的习俗,来自于远古时代,小伙子为了抢新娘子,把自己的脸面涂黑,骑马戴箭,在同伙的支持下,格斗冲杀,抢回自己看中的新娘。而民间在结婚、生子喜庆之日,给当事人及父母抹黑、戴铃、骑马有的骑驴、骑牛 的习俗就来源于此。而坐月子送石子馍的习俗,则来自原始社会茹毛饮血的岁月。那时,生吃食物是日常生活习惯,只有在女人生孩子时,为了保证孩子的奶水和母亲身体所需营养,原始人才在用火烧得滚烫的石头子中烤制熟食品,给予特殊照顾。而这种用石子炕食品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形成坐月子送“石子饽饽”、吃“石子饽饽”的习俗。满月这天,娘家人要接产妇母子熬满月一般停一个月 。熬娘家前,要给婴儿剃头、照相,还要请有学问的人给婴儿起名字,并把第一次理下的头发妥为保存,作为母子之情的象征性纪念。婴儿第一次出家门后,碰到的第一个人,即认作“干大”爸 。碰到“干大”后,从婴儿怀中掏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油馄饨”,“干大”将自己的腰带、烟袋或帽子回赠,随后用礼品赎回。碰到的“干大”,如两家门当户对,人缘相和,便择日行认“干大”礼仪,作为“干亲”长期追往即相互来往走亲戚 。一般只是一次性的口头“干大”,以后不再来往认亲。还有的自命“时运不顺”的,为了防患,特拜当地“全命人”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全有的人 为儿子的“干爷”,以图吉利。
送灯,是对新生儿履行的一次重要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五至十二日进行。特别是对头首男孩,礼仪尤为隆重。一般都要事先约定日期,通知亲戚朋友,准备丰盛宴席,气氛十分热烈。孩子的舅父家要提早置办送灯礼品,除了制作或购买花灯、蜡烛、花炮、玩具、衣帽外,还要蒸“鸡娃花馍”,做“老虎头鞋”。其它亲戚也都要为孩子送灯笼、衣服、饭具、玩具等小儿用品。
多数送灯与孩子过岁一并进行,主家为了驱避邪气,保佑儿孙平安吉祥,在头一次送灯或过岁时,都要为孩子专门打制银项圈系在脖子上,每过一岁,在项圈上加银钱一钱,一直加至十三岁。送灯当晚,要把舅家送的大宫灯挂在主家门楼两边,把送的“看灯鸡”鸡头大花馍 放在两门礅上,并把孩子抱出来“观灯”看灯笼 。随后到“灯节”元宵节 的正月十四试灯 、十五 正灯、十六烘灯 正式观灯和完灯,送礼活动才告结束。
孩子长到十二岁后,标志着从童年进入少年,送灯、玩灯到此终止,舅舅家会送最后一次灯“宫灯”,故称为“完灯”。
旧时因医疗条件很差,小孩长大成人很不容易,常常中途夭折。大人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只好依求神灵保佑,有的还把自己的孩子出生,说成是哪个送子娘娘赐下的。到完灯开锁时,还要到娘娘庙里跪拜还愿。因之,有的亦将“完灯”称为“卸绳曲连”项圈 、“赎身”。
在小孩十二岁生日时,主家要设席摆菜,请亲戚朋友送最后一次灯笼,以示恭贺。现时,已废除了敬神开锁之俗,但“完灯”习俗近年在城乡又逐渐兴起。亲友大都赠送皮带、衣帽、皮鞋等礼品,舅家除蒸一对“老虎”百花馍外,还要送玻璃落地台灯或“手电筒”,也有的送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城里亲朋行“干礼”现金。主家一般在酒店待客。
温馨提示
?回文章顶部,点“华县新闻资讯”进行订阅(推荐)
?搜号码:huaxian或搜白癜风感恩回馈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