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道镇樊家川村位于县城南17公里处,由原6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土地面积亩,总人口人,村域主导产业以有机酥梨、设施果蔬、生态旅游以及个人经营工商企业。近年来,我们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以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建工作、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移风易俗等相结合,不断丰富活动载体,浓郁精神文明建设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国扶贫监测点、全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村、陕西省集体经济发展20强、渭南市文明村、县级平安村等多项荣誉。
基础设施重投入,美化环境提精神。先后投入资金余万元,对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进行了提档升级,并新建了民俗商业街。投资40余万元,对村民房屋外墙面进行了统一风格的粉饰,更换安全窗户防护栏。引进优良的红香酥、雨露香、砀山梨新品种扩种酥梨面积3亩,新建占地面积50多亩的田园牧场即将竣工,村道路硬化、旅游环线、电路改造、庭院打造、村史馆、水情教育基地的修建也已全面完工。累计绿化面积多平方米,栽植各种苗木3万余株;投资40万元,新建村“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村内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建成了村级生态污水处理站一处。成立村组两级环卫队,落实保洁责任,随时对村内环境进行清扫,通过一系列措施,村域环境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文化熏陶重氛围,道德实践强素质。一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墙面、广场、灯杆为阵地,制作一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图展,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二是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有效运行,农家书屋各类书籍余册免费对外开放,群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三是发挥道德讲堂作用。充分利用道德讲堂,提升群众道德素养,截止目前已开展道德讲堂活动5次。四是深化文明村创建。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最美樊家川人”等评选活动,树立家村新风尚。
日常行为重管理,移风易俗扬正气。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卫生公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推举德高望重的村民为成员,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在全体村民中倡导“除陋习、树新风”,不断规范村民文明等行为,做到事事有人管、有人抓,从而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通过“一约四会”的有效管理,群众“崇尚文明、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婚丧大事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歪风邪气得到了彻底扭转。年,在红白理事会的管理下,婚丧嫁娶压缩酒席数量、控制烟酒档次、规定礼金标准,全村6户过事群众平均压缩开支40%左右,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得到了实在利益。
精神文明重创建,繁荣文化育心灵。以乡贤文艺宣传队为骨干,自发组织举办惠民文化演出,每年演出至少在5场以上,传统节目“自乐班”代表村参加全镇文艺演出,深受群众称赞;村文化广播根据不同人群需要定时播放相关节目,做到了新闻要闻、天气预报、乡村振兴、好人好事、疫情防控等内容的精准播放,每年12场以上的“露天电影”,极大的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提高标准,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拿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把樊家川村建设成为“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