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付瑞霞已退休的林业工程师齐海波,趁细雨初歇去看望他的“老朋友”——胡王汉槐。这株被认定为树龄年的国槐,挺立在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小学胡王校区院内。晨光如水,琅琅的读书声萦绕枝头。胡王汉槐是陕西最古老的槐树之一,树干粗壮,龙干虬枝,独树成景。斑驳龟裂的树皮诉说着时光的沉淀,随着季节变换,萌生的新芽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别看它主干、主枝大部分都已空洞,每年春天还会发出新芽,有的年份甚至会结籽。古槐处在生长发育期,还没进入衰老期,它的胸围、冠幅也一直增长,正是老当益壮呢。”说起胡王汉槐,齐海波如数家珍。长势良好的胡王汉槐,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评为全国十大最美槐树之一。古树不言,岁月无声。以胡王汉槐为代表的古树名木,厚植沃土之中,屹立天地之间,见证沧桑之变。它们如同和蔼的老者,守望一方故土,庇荫世代居民。岁的胡王汉槐何以生机盎然?“胡王”身世古树年龄测定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树龄测定可采用的方法包括文献追踪法、年轮鉴定法、年轮与直径回归估测法、CT扫描测定法、碳14测定法等。“古树树龄都在年以上,中空现象很常见。在不损伤古树的前提下,考虑到当地技术条件和设备条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定树龄。”齐海波说。胡王汉槐的“胡王”之名,与汉高祖刘邦和流传千年的那场鸿门宴有关。相传公元前年,刘邦逃离鸿门宴后,行至骊山脚下,曾在此树下歇息并得到当地村民照顾,其立汉称帝后便命名该村为“护王村”、该树为“护王槐”。因“护王”和“胡王”读音相似,天长日久就变成了胡王村和胡王汉槐。齐海波说,根据当地胡王村和胡王槐的传说,胡王汉槐的树龄被认定为年。“有林业专家认为,这棵树不止岁。随着林业科技发展,它的年龄可能会被重新测定。”在陕西,像胡王汉槐这样的古树名木还有很多。以临潼为例,这里自周、秦到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文献史料详备,古迹遗存丰富,古树名木星罗棋布。年,20岁的齐海波从陕西省渭南农业学校毕业后,来到临潼的林业工作站工作,从此与树打了40年交道。“工作站的前辈既是我领导也是我老师,上班的头些年,跟着他们走遍了临潼的大街小巷、沟沟坎坎。”据齐海波介绍,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临潼的林业工作者就意识到保护古树的重要性。“得知哪个村子有古树,不管多远我们都会去做认定。如果遇到空心或者长势不好的古树,会做一些简单的防腐、加固处理。不过那时技术水平较低,保护措施也较单一。”齐海波说。凭着一辆叮当作响的自行车和两只脚,齐海波和同事们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对临潼区古树名木进行摸排登记、故事收集及初步保护,为后续古树保护打下良好基础。近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古树名木的保护水平不断提升,逐步走向数字化、精细化。经过两次全国性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相继有了自己的“身份证”,并被挂牌保护,保护牌会标明该树的树种、树龄、保护等级、编号等“身世”信息。年,陕西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将胡王汉槐的保护等级确定为特级,编号为00091。临潼区古树名木编号前6位是,跟临潼人身份证号码前6位完全一样。在齐海波看来,这个细节体现了人树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临潼区现有经认定古树群1处、古树名木棵。它们是这片土地的‘老居民’,也是我们亲切的‘乡党’。”十几名小学生手拉手才能将胡王汉槐合围(年10月25日摄)王三合摄病来何医胡王汉槐等古树名木老而弥坚,小伤小痛却不容小觑。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古树名木保护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廖正平认为,古树伤病分为环境伤病和树体伤病:改变古树原生境状态,破坏古树水肥气热供给环境,挤占古树生长空间的行为或现象为环境伤病;古树根系、树干、树冠出现损伤或腐朽现象为树体伤病。“古树健康诊断就是分析评估古树伤病产生的原因和伤害程度,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救护复壮措施,助其‘延年益寿’。”廖正平说。年,西安市进行了一次古树名木普查,并为胡王汉槐等重点保护古树“体检”。彼时,由于生长年限久远,胡王汉槐树身多处空洞,出现局部腐朽,主干也有倾斜。俗话说“树活一层皮”,古树尤其如此——只要树皮没有被完全破坏,树木就能从根部输送营养,维持生命,即便树干中空也依然可以枝繁叶茂。齐海波说,经过林业部门综合评估,胡王汉槐当时状况不太乐观。“威胁其生命的最主要因素是树体稳固性降低。树大就会招风,枝条过长影响古树稳固性。如果遇到大风天气,中空的树干支撑不住,就随时有开裂坍塌的风险,亟需抢救稳固。”对胡王汉槐实施的第一次伤病修复和加固在年。“一些退休老干部一直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