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引导教师总结线上教学经验,巩固线上教学成果,展示教师在线教学经验做法,选树典型,示范带动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信息化能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学新形态,近日学校组织了优秀在线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以下为部分在线教学典型案例: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李芳菊李芳菊,女,副教授,年生,陕西蒲城人,陕西师范大学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光检测及信息光学方面的研究。主讲《数学物理方法》、《傅里叶光学》、《光学》等专业课,以及《光学实验》、《傅里叶光学实验》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获得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光学及其MATLAB仿真》。
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和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的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
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检索2篇。
课程教学方案1.教情学情分析
《数学物理方法》是物理学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将数学与物理知识紧密结合,应用于分析物理问题的一门课程,为后续开设的《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核心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物理知识和计算方法。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以及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门课程是物理学专业师生公认的一门“难教、难学、难懂”的课程。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编著、物理类专业用的《高等数学(第四册)》。任教班级为物理学专业、班,学生已经学过同一版本的《高等数学(第一册)》、《高等数学(第二册)》和《高等数学(第三册)》,理论上应该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课程教学64学时,课程内容分三篇共十七章内容。第一篇:复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解析函数的求导、积分及幂级数表示);第二篇:数学物理方程(波动方程、热传导方程、稳定方程;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分离变量法、行波法、格林函数法、积分变换法);第三篇:特殊函数(球函数,贝塞尔函数,柱函数,勒让德多项式,埃尔米特多项式,拉盖尔多项式)。第二篇数学物理方程是重中之重。
2.课程教学目标
直接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工具,为后续专业课做准备;长远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想。
具体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把各种物理问题翻译成数学的定解问题,并掌握求解定解问题的多种方法,如分离变量法、积分变换法、格林函数法等。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有关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而且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物理过程的具体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以达到对该过程的深入了解,引导学生从纯数学的学习转到将数学物理紧密结合、将数学应用于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3.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在疫情防控期间,本着在网络上“为学习设计教学”的理念,结合物理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问题在先、思想引领、适当取舍、先简后繁、层层拆解、强化训练”的总体教学思想。
“问题在先”就是以问题推进教学,数学物理方程部分是针对物理问题,将其首先“翻译”成数学语言,从而顺利建立定解问题。
“思想引领”就是教学中更重要的应该不是内容的设计,而是以思想统方法。一门课,如果只是上内容,学生很容易今天学明天忘。数学物理方法应该上思想,这门课的所有具体内容,全都是为各种物理中伟大的思想服务的。
“适当取舍”就是根据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适当删减。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对部分数学公式的推导内容进行弱化。
“先简后繁,层层拆解”就是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调整,由简入手,学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将课程拆解为五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的来源和建立、分离变量法、积分变换法、格林函数法。
“强化训练”通过课堂检测、章节作业、考核等,对关键的知识点起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以目标为导向构建教学的课程框架,如下图。以解决待求物理问题为学习目标,这是这个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课程结束要达到的终点,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问题归类、分析方法和数学工具展开教学研究的。在实际教学中,以贯彻网上教学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的思想,将课程框架层层落实,这需要系统的备课。在教学中处理好“数学工具”与“分析方法的问题”,问题在先,以思想统方法,“弱化”计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网络、硬件、软件、家庭条件)合理选择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不同的网络平台(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qq群、腾讯会议等)资源和软件(录屏、剪辑软件等)录制课程进行授课。
3.过程考核
考核不必那么机械,可以用展示学生深入学习尝试的笔记、学生作业互评和读书报告来代替,毕竟这门课的结束根本不意味着学习数学的结束,不妨选这门课的同时就试着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4.学生反馈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语音连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及时反馈学习中的疑点、问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相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课程特色做法及创新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学校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上教学工作的相关要求,配合学院部署,积极要论并制定在线教学方案,多次模拟教学、征求学生意见,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在线教学方法,确保“停课不停教”,保障“教学内容不缩水,教学标准不降低”。
一、与教学工作人员、学生沟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在确定由于疫情开学延后初期,与教学工作人员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征求学生意见,并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录制速课、调用不同网络资源、qq直播、腾讯会议直播、录屏等)试运行,确定合适的网课教学工具和网络平台,准备好硬件(电脑、手机、ipad、支架等)和软件(录屏、剪辑软件等)。
在综合考虑网络的条件、学生状况及复习效果等因素后,最终决定采用PPT录播+腾讯直播的方式讲解,也能保证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反复学习和理解。每节课开课前一天,将教学内容的讲解录制剪辑的视频及明确的学习任务发布到学习通,督促学生做好功课预习,保障学习效果。同时按照课表上课时间进行腾讯会议直播,可以跟学生进行语音交流或在聊天窗口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学习气氛。
录屏视频
黑板直播
二、注重学习过程把控和指导,营造课堂教学等效的学习氛围
正式上课阶段,及时组织学生签到、学习教学视频或者进行腾讯会议直播,通过观测学生的进度,实时掌握学习动态;数学物理方程部分需要通过逐步推导让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的运用,为了给学生营造出课堂教学等效的学习氛围,用ipad及手写笔记App——goodbotes给学生演化一步步推导过程,让学生有课堂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通过随堂测试和作业等方式,强化训练学生学习的内容;利用平台的聊天功能解决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对共同存在的疑点,记录下来,反复说明讲解;对于特别重要的典型问题和例题,在下一节课的视频录制中反复强调。通过录播教学的过程设计,最大程度上创设与课堂教学一样的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手写直播app学习通系统中课堂检测和作业答案解析
三、建立学习资料库,引导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为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教学内容,我们建立习题和其他补充资料库,督促学生学习视频后及时提交听课笔记,积极鼓励学生提交课后总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探索课程重要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习通云盘课程资料库学习通作业题库根据学生提交作业、参与讨论、随堂和反馈的问题,通过qq语音以及聊天、平台在线讨论等方式答疑,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与学生的交流和答疑四、多途径创设与学生的联络渠道,及时回应学生关切
通过学习和反馈,采用录播课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错峰访问教学平台、下载学习资料,录播+qq+直播答疑等多种形式全面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回应学生诉求和关切,营造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系统。
通过录播课+直播方式教学,加强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弥补了课堂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创造了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另一种形式,切实保障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总体要求。学生笔记
长时间的网课,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和厌烦。老师把自己和学生摆在网路上的销售者和消费者的位置,教学中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和入坑的激情为目的,而不是培养解决问题的机器为目的。
人文学院王晓红王晓红,教授,文学硕士,教学名师,陕西理工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生导师。
从教27年来,在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被授予“教坛中坚”“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称号,担任“王晓红教授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作为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多年致力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主持完成校级教改项目4项。3次作为主持人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四工程强基三协同育人——地方高师院校中文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运用云班课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优秀事迹被《中国教育在线》《今日头条》多家媒体报道,获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
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成果突出。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部,编著1部。在《社会科学辑刊》《求索》《小说评论》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南大核心期刊6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省级、厅级科研项目4项,科研成果多次获奖。《史记纵论》学术专著获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教情学情分析《中国古代文学VI》为明清文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大三第二学期开设,54学时。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第六段,学生经过之前文学史学习,具备了基本原著研读、欣赏能力,本课程主要基于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特征,既注重继续提升学生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戏曲研读、鉴赏分析的能力,又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文献学、美学、语言文字学等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中国古代文学VI》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重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发展演进的基本脉络,掌握明清近代时期重要作家的创作及代表性作品;提升分析与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增强人文素质修养。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对教情学情分析,结合专业学习特点,针对在疫情和居家学习的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实现线上即时教学情况,坚持“一融合”,探索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文”化人,以“典”铸魂;紧抓“三环节”:课前自主学习——课中互动研讨——课后拓展进阶,实行“五步法”:看——析——论——评——测;注重“过程性评价”,“教”与“学”之间形成即时性的反馈与互动。教学组织设施(一)课程思政强根本:以“文”化人,以“典”铸魂
在课程教学中,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坚持以“文”化人,以“典”铸魂,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将经典文本研读与当代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相结合,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针对开学初,学生面对疫情的焦虑情绪,精心设计《明清文学》“开学第一课”,鼓励同学们自律、向上;《牡丹亭》以“师生共读”的形式“修己达人”,引导学生“内外兼修”;《三言二拍》讨论中将经典文本研读与当代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相结合,耳目一新。学生普遍反映获得感增强,能自然接受,能够引起共鸣,唤醒学习的内驱力,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三环节五步”线上教学模式
1.课前:知识引导,自主学习
课前,在课程QQ群、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