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
别名:天文冬、大当门根、三百棒、丝冬、天冬、老虎尾巴根
性味:味甘、微苦,性寒
归经:归肺、肾经
适用体质:阴虚体质
天门冬的功效与作用可滋阴,润燥,清肺,润肺,降火,清热,解热,化痰,利尿;可以用于阴虚肺热阴虚发热,干咳,咯血,百日咳,口渴,便秘,肺结核,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痛风、遗精、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症。
天门冬禁忌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皆忌服。
脾虚便溏之人不宜使用。
不宜与药材曾青一同使用。
胃虚无热者忌服。
服用天冬期间禁食鲤鱼。
天门冬日常用法养生食用剂量:5~10克,用水煎服。
1、代茶饮
将天门冬剪碎,加少量绿茶,用开水冲泡,闷5分钟即可。
、煮粥
天门冬、牛腱各克洗净切条,加适量小米和清水煮熟,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3、煮粥
将炒好的酸枣仁与天门冬、麦冬一同加清水煎汤,取汁。大米与药汁一同煮粥。粥熟后,调入蜂蜜即可。
天门冬选方(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1、胸膜炎
组成:天门冬15.0克夏枯草30.0克车前子15.0克炙甘草3.8克
用法:水煎次服。或用天门冬15.0克水煎服。
、带状疱疹
组成:鲜天门冬18.8克雄黄末适量
用法:将天门冬捣烂取汁,调雄黄末涂患处。
3、痈疽肿毒
组成:鲜天门冬根18.8克(去外皮)鲜瓜蒌根适量
用法:共捣烂,外敷患处。
4、经行吐血
组成:天门冬.5克生地黄.5克蜂蜜适量
用法:将两味药水煎3次,3次煎液合并,煮沸后用文火浓缩,加入蜂蜜收膏,早晚各服1次,每次1.5匙,开水调服。
5、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组成:天门冬11.3克麦门冬11.3克板蓝根11.3克山豆根11.3克桔梗11.3克甘草7.5克
用法:水3碗煎9分,第二次煎用水碗半煎8分,早晚各服1次。
6、催乳
组成:天门冬75.0克猪瘦肉37.5克
用法:共炖服,饮汤食肉。
7、疝气
组成:鲜天门冬30.0克(去除皮)酒少许
用法:水煎去渣,加酒调服。
8、虚热咳嗽
组成:天门冬15.0克沙参30.0克百部11.3克淮山30.0克
用法:水煎次,早晚各服1次。也可加土人参30.0克煎水。
9、阴虚肺燥,咳嗽咯血
组成:天门冬.0克阿胶50.0克杏仁50.0克川贝母50.0克茯苓各50.0克
用法:加水煎成浓汁,加入约等量的炼蜜搅匀,煮沸,每次吃1匙。
10、治咳嗽
人参、天门冬、熟地黄各等分。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含化服之。
天门冬药用部位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
鉴别
天门冬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干燥块根。因其原植物块根形似麦门冬而大,茎常攀援树木而上,故名天门冬,简称天冬。
天门冬的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云:“生奉高山谷。”《本草经集注》引《桐君药录》云:“叶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实黑,根连数十枚。”《新修本草》云:“此有二种,苗有刺而涩者,无刺而滑者,俱是门冬。”《本草图经》曰:“今处处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钗股,高至丈余。叶如茴香,极尖细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涩而无刺者,其叶如丝杉而细散,皆名天门冬。夏生白花,亦有黄色者,秋结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后无花,暗结子。其根白或黄紫色,大如手指,长二三寸,大者为胜,颇与百部根相类,然圆实而长,一二十枚同撮。”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古代所用天门冬原植物与现今相符。
多年生攀援草本,全株无毛。块根成纺锤状膨大。茎平滑,不能直立,长可达1~m,分枝具棱或狭翅;叶状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或由于中脉龙骨状而略呈锐三角形,稍镰刀状,长5~80mm,宽1~mm;叶鳞片状,基部延伸为长.5~3.5mm的硬刺,在分枝上的刺较短或不明显。花通常朵腋生,雌雄异株,淡绿色;花梗长~6mm;雄花花被片6,花被长.5~3mm,花丝不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卵形,长约0.7mm;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具6个退化雄蕊。浆果球形,直径6~7mm,熟时红色;具1粒种子。花期5~6月,果期8~10月。
本品呈长纺锤形,略弯曲,长5~18cm,直径0.5~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浅不等的纵皱纹,偶有残存的灰棕色外皮。质硬或柔润,有黏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横切面:根被有时残存。皮层宽广,外侧有石细胞,石细胞浅黄棕色,长条形、长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3~μm,壁厚,纹孔及孔沟极细密,有的断续排列成环;黏液细胞散在,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椭圆形黏液细胞中,针晶长40~99μm。皮层明显。中柱韧皮部束和木质部束各31~个,相互间隔排列,少数导管深入至髓部,髓细胞亦含草酸钙针晶柬。
一等:干货。呈长纺锤形,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半透明,条肥大,有糖质。断面黄白色,角质状,中央有白色中柱(白心)。气微,味甜微苦。中部直径1.cm以上。无硬皮、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与一等区别为中部直径0.8cm以上。间有未剥净硬皮,但不得超过5%。
三等:与一等区别为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断面红棕色,角质状。中部直径0.5cm以上。稍有未去净硬皮,但不得超过15%。
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薄片,
生于山坡、路旁、疏林下、山谷或荒地上。分布于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南部至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
秋、冬二季采挖,洗净,除去茎基和须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干燥。
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薄片,干燥。
甘、苦,寒。归肺经、肾经。养阴润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粘,咽干口渴,肠燥便秘。内服:6~1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置通风干燥处贮藏,防霉,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