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渭南天气
渭南新闻
渭南美食
渭南医院
渭南交通
渭南房产

三贤文苑张娟临渭故事渭南塬上三大宝

渭南塬上三大宝

文/张娟

渭南塬被沋河川分成东西两塬,东塬头顶高山,常得偏雨,显得风调雨顺,号称长寿塬;西塬近现代则较为干旱,俗称“旱塬干巅楞子”。

南大吉《渭南志》引用早已失去踪迹的旧县志说,渭南塬在北宋时代,还是山清水秀,俗称“赛江南”的地方,“多竹木”;我的祖辈讲述塬上故事时,也称渭水重要支流的沋河为“二龙江”,我们村到厚子镇“有四十里黑松林”等语。

但自我懂事时,川道有水,浇田种菜,较为富裕,东塬旱涝保收,也不大缺吃的,只有西塬“穷山”多,“恶水”少,算是个穷地方。

不过旱塬也有自己的风物,渭南塬上三大宝:“酱油、柿子和草帽”中,皆以西塬为上佳。

酱油本就是西塬阳郭的特产。说起这酱油的来历还颇有故事。

相传,早年渭南县有两家著名的商号:同義盏和同義昌,两家经营的货物、吃食相差不多。同行竞争,必须得各有所长,几经磨合,后来同義盏以水晶饼见长,同義昌以酱类出名,所谓各有“一绝”,街上人盛传“同義盏的水晶,同義昌的酱”。

既是自家的强项,自然得由自己开的加工铺子生产,且各有绝招,秘而不宣。

所以同義盏的水晶饼,是朝廷贡品,看上去都是“金面银帮”,区别全在内馅里。同義盏淹馅工艺高超:冰糖、青红丝各种“仁”,用大油淹上十年,才拿出来用,味道独特,做成的水晶饼里面的白糖细小颗粒可数,大油入馅,甜而不腻;市面上当今流传的名品水晶饼还没有赶上那水平的。而同義昌的酱油乃是个中楚翘:白酱、红酱、青酱、双套酱,色色不一,味道殊同,各个鲜美。其工艺在于发酱用的酱曲,发酵的时间、温度上以及酱色的熬制上,据说有名的潼关酱菜,当年,就必须用同義昌的酱。两家各凭看家的工艺,互相赶不上。

民国年间,同義昌的大掌柜的财大气粗,变得有些不近人情,对待下人及其严苛。他家的一个小伙计无意中窥见了掌柜的制酱秘密,因对其不满,就有意无意的把诀窍告诉了同義盏的小伙计。而同義盏的大掌柜为人和善,深得人心,小伙计就毫无保留,把听来的秘方告知,从此同義盏的酱油工艺得到改善,口味好了很多,渐渐有了不错的销量。

同義盏十大股东之一,恰是笔者的老外家,西塬张胡村人,这个秘方也就流传的到了阳郭。

阳郭旱塬的白豆子(也叫黄豆),生长艰难,是以品相跟其它地方有那么一丁点的区别;那时人用水多打井取之地底,而西塬的水井比人家的都深;笔者那位老外祖也很敬业,历来对制酱的那一味中药的产地要求极高,加上后来制酱者的智慧,改进了阳郭酱油中豆油含量的比例以及调整了各种调料的配比,使得阳郭酱油独具特色,鲜美异常,后味独特,很是下饭。

阳郭酱油只有两种:红酱和白酱,用法和现在的酱油一样。

解放初期至80年代末,阳郭酱油都是当地名牌,远销甘肃兰州,仍然叫“阳郭酱油”。那时候没有广而告之这回事,不讲包装,没有如今这么多的营销手段和渠道,阳郭酱油畅销,凭的只是一样: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阳郭酱油只是初方来自我的老外家,后期的制作销售基本是共和国的渭南县阳郭供销社职工的功劳。出方人从未参与过阳郭酱油的任何事情。

改革开放以后,阳郭酱醋厂几经承包,就倒闭了。鲜美的阳郭酱油,我就再也没有吃到过。据说这个酿制秘方还在,似乎传人之一是我的发小张亚娟的姑父,另一个老汉我还没有访探出来,都是阳郭西刘村人。种种原因,阳郭酱油还没有开发,如今将阳郭酱油的渊源写出来,也很期待有识之士的青睐,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一种鲜味。

柿子也是长在干巅楞子上的更甜,特别是渭南独有的品种尖顶柿子,西塬俗称“挂杆”的一种柿子,专门用来镟柿饼的,成品比现在有名的富平柿饼好吃太多啦,糖分凝成的白霜厚厚一层,入口即化。

还一种叫冒奎的柿子,比尖顶形大,长成圆锥形,南塬柿子排行第二的大个品种,是一种专适宜软着吃的一种柿子,皮薄多水,沙甜沙甜的;第一形大的柿子名叫“半斤”,长得四四方方,也有腰里长有一道渠俗称“二台”的,一颗柿子半斤以上,甚或一斤多,也是软着吃的品种,果皮稍厚,果肉稍粘一点,吃了顶饥。

最小的柿子叫“火罐”,形似如今的圣女果,也是软着吃的,是最最好看最甜的柿子,据说学名叫做“竹柿”。这种柿子结果甚繁,一个树枝上可挂几百个果子;深秋,柿子树树叶红了,熟透的火罐柿子更是鲜红而晶莹,远远望去,犹如一支支巨大的火炬,插在故乡的坡头巅边,点染秋色;每当秋风吹过,红叶飘舞,柿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被家乡人形容为“星星眨眼”,那种鲜艳的,光影闪烁的情景,即使没有什么文化的乡下人,也觉得极其美丽!这种柿子绵甜,个小,一个一个摘太繁琐,我们村里人都是折枝采摘;但是由于味道好,小个的柿子也是论个卖,还卖的奇快。乡下人也叫这种柿子为“火蛋(音碳)”,“蛋”,在塬上人口里,多指“小”的意思,小孩,就叫“碎蛋蛋”。“火”,形容红。

小形的柿子还有一种叫“火晶”的柿子,长得也是四方子,但是只比火罐柿子略微大一点。这种柿子成熟后,看上去晶莹剔透,莹润如玉又鲜红,故而叫“火晶”,这是最耐放的柿子,一直可以放到过年吃,它的皮比较厚。

硬着吃的柿子叫“社红”。“社”是春社、秋社的社,古时祭奠土神和谷神的日子——所谓“社红”,就是秋社时,变红的柿子。这种柿子红了之后适合用40度温水“暖”了吃,脆甜脆甜的,连皮吃。问题是,水温必须整个晚上都保持40度,低了不得熟,是涩的,吃了便秘,高了就煮死了,涩,而且不能再吃。在过去烧柴火,水温靠手试活的年代,要吃好的社红柿子,家里必须得有个心灵手巧的女性才行。因了加工工艺的缘故,我们也叫这种柿子为“暖柿子”。我娘亲说,暖柿子是上苍公平对待人类的典型事例。软柿子,阴虚体质的的人不宜吃,吃了会上火。这世上很多东西,能不能吃,跟物种的属性有关,但更多的跟你的体质有关。老辈子就说身体好的人,石头都能吃。只是,有了暖柿子,柿子的受众更广一些。

柿子在我们家乡被称为“高田”,相比较的是“土田”,高处的田,就是柿子树。可见柿子在当时对于乡亲们的重要,“瓜菜代”的年月,柿子堪比粗粮,在我熟知的当地水果里,还没有谁有这样的功能。

柿子的吃法很多。柿子花刚落没几天,小小的青柿子就可以吃了。我们小娃娃叫它“柿子牛”,好有指头蛋大小,不分品种,只要从树上落下来的,软了就能吃,味稍甜。因此,只要树下有,我们都拾了来,有在家里放着让熟的,这比较慢,最快的办法是把它们藏在麦垛子里捂。

那个时候是农业合作社,夏收是集体行动,麦种一月收三天,否则落颗会减产,割的早了也不行,麦子颗粒不饱也减产。这三天,大人们全体出动,拼命地抢收,割回来的麦捆子一层层垒起来压成高高的麦嵆,这是我们最理想的捂柿子牛之地。可惜小孩子无心,前头放,后头忘,等到割毕了麦子碾打时,运气不好的大人在拉开麦嵆时就会捏一把,粘呼呼的,捂过了头的也有臭味,跟厕所的粑粑差不多,气的他破口大骂,惹得人们哄笑一场。

再大一些,比圣女果稍大一些的时候,就可以摘了回来用凉水泡了吃,已经比柿子牛甜很多了,这时大人们也馋,会帮着泡,但会叮咛不许在树上摘,只能捡落果。

国庆节前后,柿子已经少红(半红不红)了,柿蒂先天受损或者生了虫子的柿子就会先红软,这就可以吃了,叫做“旦柿”。旦柿特别甜,是每个渭南塬孩子童年最美好的记忆,谁没有在放学后,猴子一样爬到树上摘过旦柿,谁就不算真正的塬上娃。旦柿,我曾经宣扬于诗歌吟唱说:

童年美好的记忆都是旦柿呀,

渭南西塬,我的家乡。

有人对“旦”字提出质疑,这篇文章既然专写塬上三宝,那我不妨多说几句,旦柿,即是早熟的柿子,我们塬上的雅言而已,没什么可争议的。

柿子熟了,先是暖来吃,这个最快,再是用刀子镟了柿皮下来,把柿肉晒个一定程度,在瓦罐底子铺一层干柿皮,中间放晒好的柿肉,上盖一层柿皮,密封瓦罐口,“晒”柿饼。谓之“晒”,技巧全在晒上,干湿拿捏不到,柿饼都会做不成。不过冬至前的柿饼,叫“红蔫子柿饼”,吃了不好消化,常常会引起消化道疾病,进而咳嗽引发呼吸道病,治疗这种病的办法除了消炎健脾胃,还得“原汤化原食”——柿饼切丝,拿油炸成快要成碳的样子,给病者吃,才可治得,很麻烦。冬至过后,受一场雪,柿饼就很好吃了,但胃弱的人仍不可多吃。

柿饼还是我们塬上人过年招待上宾的主要物件儿。一般,外甥、女婿、贵客到来时,才端上一碟柿饼,一碟核桃等四样做果盘......

烘柿也是最常见的做法。镟了柿饼之后剩下的柿子,盘个炉子用文火烘。烘柿软和甘甜,柿皮可以轻轻的揭下来,剩下果肉一口吞下,那个香,那个甜,美妙得很,不是普通言辞可描述的,不普通的言辞呢,我又不会,只有读者君自己去体会吧!总之,烘柿是柿果市场交易的上上选,但这个技术历来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笔者从未见过这种工艺,也不敢乱描述。现代催熟术也有不少,据说柿子中间放苹果或者梨,用烘箱或者还有某种气体等,但我以为,化学手段不如物理手段安全可靠,极力反对。

塬上劳动人民用柿子把麸皮杂、粗粮变成美食的创意,是最值得赞美的智慧,这种美食叫做“粆面”,意为一种干粮。

粆面有两种做法,把麸皮,粗碾碎(只碾一遍仅限碾破)的豆子、高粱、玉米等生着用软柿子糍成柿圪粑,晒干,再磨成面,叫“生粆”,这种粆面,只能发酵面蒸馍,蒸熟的我们叫它“柿面馍”,漆黑无比,但是绵甜可口,十分好吃。这种馍馍由于碱酵难于拿捏,一般人嫌麻烦不大做,但我奶奶、我娘亲却是个中高手。关于这个馍馍,还有一段掌故。

有一年,村里住了个“工作组”(我们村里人把这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叫工作组),说话南腔北调,显然是个远方人。乡下人朴实,敬重所有的公家人,平时吃的再差,不欠工作组的好饭,人家公家人给钱,还给粮票!他们吃派饭,住我们村期间,一家一家轮着管饭。

该我们家管饭时,恰好娘亲蒸了一锅粆面馍。感觉太黑,拿不出手,只好特意另发了面,蒸了十几个白面馍馍给工作组吃。

那天工作组来我们家时,我和妹妹抱着“黑馍”吃的正欢。工作组先吃了一个白馍,看到我们,不好意思,犹犹豫豫好久,咬牙把一个白馍扳开,分给我和妹妹一人一半;白馍是那年月过年才吃的稀罕货,我们自然欢欢喜喜的开吃,那个工作组以快要哭的神情说:“贫下中农真可怜,吃的这馍,黑成这样!”我看到他用英勇就义般的壮烈情绪,拿了一个“黑”馍,下了几次决心才送进口里,然后他瞪大了眼,愣几秒后,狼吞虎咽,吃相吓得我忘了吃饭!我娘亲强忍笑意,训斥我:“赶紧吃你的饭!”

晚饭,那个工作组没好意思来我家,让队长传话:贫下中农自己吃黑馍,给工作组省白馍,他心里过意不去,就不来吃饭了,让队长给捎些黑馍过去;黑馍不顶饥,多捎几个。把我们村干部给感动的,差点哭。

我娘亲不动声色的包了几个粆面馍馍,递给队长,他好奇地掀开盖布一看,惊得半天没合上嘴!

“狗式的文化人,”他最后骂道:“真会说!这黑馍额也爱吃!”说罢,拿了一个狠狠地咬了一大口!娘亲过意不去,要再补一个,队长说:“按规定,嫂子给的都多了!给娃留着吧,这年月,唉!”

不久,这件事被当成笑话,在我村流传了好一阵子。

粆面的另一种做法是把麸皮、碎玉米、碎豆子高粱炒熟,再跟软柿子糍成柿圪粑,晒干,磨成面粉,叫“甜粆”,跟熟面(方言,即炒熟的面粉)一样,烫糊糊喝,也可以干吃。这个几乎家家会做,我们的童年都有包着“甜粆”当零食的小学生时代。下了课,在胡基(泥坯框在木框里硾瓷实,做成的建筑材料,作用相当于砖)垒的课桌上铺一张纸,小心翼翼的倒一点粆面,慢慢地用舌尖舔,那个甜,透彻心肺!

现在街上当传统小吃卖的柿子饼,多以软柿子和面,或烙,或者油煎,在我们塬上当时,是最懒的做法。

近几年,家乡的青年都进城务工,地都懒得种,估计都不怎么会种了,柿子也没人摘了,而且很多树被砍伐,柿子的品种也不那么全了,想想做成品牌和产业的富平柿饼,只恨习大哥不是咱们村里的人。

听说塬上搞旅游扶贫,又很有些热望,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吃到地地道道的西塬粆面和粆面馍馍?

最后一宝草帽,听说已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知道申没申成功。草帽缏子的工艺,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如今还会,但是质量大不如前。

过去,塬上女子找对象,婆家考察女子是否心灵手巧,只看两样活计:一个是做的布鞋,一个就是盘的草帽。

塬上女子必须送给心上人的信物除了手帕,就是“全礼帽子”了。送这草帽是一种人生的托付,背上人家送的草帽,就背上了一生的承诺。能背上一个西塬女子的全礼帽子,是一个西塬男青年最最无上的荣光,不异于建功立业,是人生路上的封坛拜将!

草帽缏由麦秆编织,麦秆选用特别的品种——长得高,麦秆皮薄,柔韧度好,遇水变软有弹性的,俗称“光葫芦”,也叫“麦秆麦”。

割麦季节,塬上的女子白天下地劳动,夜晚抽空把白天选好的麦捆打开,拿爪子(音,凿子,木条上钉上一排长铁钉子,钉子的尖头伸出来20公分左右,有一定的弯曲,安上把手)“捋”麦秆,即是扯掉麦叶和小而细麦秆,留下可用的麦秆,整成一把一把,把麦子头锯掉,晒干。

忙罢,村头的大场里,凉风习习,媳妇姑娘老奶奶,抱捆捋好晒干的麦秆,出来,坐在一起“折麦秆”:掐掉多余不可用的,做烧柴;留下顶头三两节,杆节长的,最顶一节连接麦头的那段叫“蒙蒙麦秆”,节长杆细,皮稍厚,韧度最好将来掐的缏子接茬少,可以用劲掐的紧致,为上品;第二、三节,节短一些,皮薄,干租一些,稍脆,因一头有格挡,叫“疙瘩麦秆”为普通品。

一般草帽缏子,盘的帽子是遮阳、遮雨通用的,蒙蒙、疙瘩混搭着掐缏子,七根麦秆交织着编;而全礼帽子,则选用细而白的最好的麦秆,杆的粗细挑选的及其均匀,用八根麦秆编成斜纹的缏子,用硫磺熏蒸,然后才盘帽子,要求帽盖盘的又圆又美观,帽体里面上帽衬,多为粉色和宝蓝色搭配,帽沿比一般的帽子大几圈,帽体与帽沿连接部分打有“气眼”(仿佛是一种铝制的卡子,通眼,并防缏子组织脱开),穿上雪白的帽带;没有人舍得用这种帽子淋雨,多用于显摆或重要场合。手巧的女子,还要用膏子(染料名称)将麦秆染得绿绿红红,掐出花样儿缏子,盘在帽沿,送给前来帮忙夏收的心上人,当然既然叫全礼帽子,不可能只送给一个人,自然男方家里的近亲男子人人有份,不过给“他”的更为精致而已!

想想现在的女子,八字没见一撇,就给男方提一大堆彩礼房车要求,却没有一丁点展示自己能力和智慧的表现,实在是感念塬上女子曾经送鞋、送全礼帽子的风俗!

我在诗中写道:

草帽是装饰

也能遮挡风雨和毒阳

良人背着草帽远行

背着西塬汉子的梦想

也背着西塬女子的勤劳和善良......

三宝也有一说是“凉粉、柿子和草帽”。我想这个也是对的。酱油必定是解放初期的后起之秀,名气大是大,在没有它的年月,三宝应该另有名堂才是。东塬的扁豆、豌豆凉粉,西塬的荞麦凉粉,加上后来的红薯凉粉,清凉爽口,解渴顶饭,配上我们特有的柿子醋,堪为夏季一绝。我在很多地方吃过凉粉,没有一家比得上家乡的味道。

还有一种说法是:渭南塬上三大宝,红苕、柿子和草帽。我心里是不怎么认同的。红苕是舶来品,塬上的红苕,固然由于干巅楞子的缘故干面好吃,却不是我们的特产,都不如贠曲的豆腐,东塬的苹果。既然要发展塬区旅游业,那就用我们自己的东西来造势吧。

年4月于渭水之南。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张娟,渭南临渭区人,又名张小雨。临渭区作协副主席,渭南诗词学会会员,秦岭书院执行主编。年起在各种媒体发表作品至今。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富平杨爵》。

临渭区文艺创作室三贤文苑编辑部

临渭区作家协会官方电子平台

主编:闵荣波

执行主编:李佳璐

篆刻:史建军

本期电子平台编辑:张娟

编辑部:

张娟安辰

编辑个人邮箱

qq.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
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nanzx.com/wnfc/3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