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影友相邀一起越过黄河,来到了陕西省渭南农村采风,沿着黄河边的公路一直向北,约摸20分钟的车程,我们在黄河西岸的一个山口看到了这样的美景,黄土山坡上柏树成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行标语矗立在山脚下,山沟中一个大大的碧水公园,波光粼粼,与层层的远山构成了一幅现代田园画。
这里小山村名叫岔峪,以前沟口也就是10来户人家,在北边的黄土坡上依山而建,每年的农历6月15这里要举办一个叫“放河灯”的民俗活动,全国各地的摄影人都来拍照,小小的岔峪村便名扬四方。站在岸边我们没有看到从前原始的小山村,映入眼帘的是湖光山色和远山上一排新民居,白色的墙体异常的耀眼,犹如一个江南小镇风格。
镜头拉近我们看到了山坡上两排崭新的民居,整洁的环境,靓丽的墙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似乎与传统的关中农村建筑风格大相径庭。
北边山坡上以前岔峪古村的一排民房依旧保留在那里,靠西古民居已经粉饰一新,巷道下边的山坡已经用青砖进行了加固,一条现代化的柏油马路铺盖在公园与民居之间,绿色的安全防护栏杆横贯其中。
走上古村巷道,两位大妈从一个院子里走了出来,她们给我们介绍起了小山村的变迁,大妈们说岔峪古村大约是建于明清时期,以前村子建在山坡下的大沟边上,曾经遭遇黄河洪水的袭击,几次房屋倒塌,后来为了防止水患才搬迁到了山坡中间,当年的村民也没有啥科学知识,就认为这是龙王作怪,便开始用放河灯的形式祭拜龙王,以求平安,这个民俗是代代相传,房子迁到了高处,因为地处黄土山坡,年长日久风雨侵蚀土质松动,山体滑坡自然灾害还是时有发生。
为了让我们一目了然地了解当地民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妈们将我们带进了老院子,古色古香的关中民居建在了山坡上,院子背后一眼便能看到裸露的黄土和上边的柏树,大妈们说雨水多了,黄土山体就很危险,下边房子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这个状况一直让人很担心,可是土生土长在这里,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年当地政府开始对岔峪古村进行危房改造,移民搬迁,新农村就选址在距离古村落多米的地方,虽然还是建在山坡上,位置选址在了山势平缓较高的地方,地基用青砖水泥加固建成,排水设施一应俱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房屋的安全。
我们走进了移民新村的一位大叔家中,坐在他家明窗净几的客厅里开始了聊天,他给我们介绍说,移民搬迁国家有政策,每人能够享受到1.5万元的补贴,新住宅一套是10.78万元,他家共有4口人能享受待遇,下来自己掏了6万多元,装潢房子花了14万多元,整个新民居自己掏了20万多一点,看上去花了钱,可是住房环境大大改善,还从根本上杜绝了安全隐患,全家人还是相当满意的。
山坡下原来村委会所在地改建成了游客中心服务大楼,听这位农民大哥讲,岔峪村成了一个典型的现代新农村,特别是每年观看放河灯的游人非常多,现在村子里计划开发旅游,以后村民们都能在自己门前做生意。这里不但是居住环境好,生活好,将来收入还会更好。
移民新村的房舍是统一规划,一个模式建成的,2排房子总共72家,不但将岔峪老村的10多户村民搬迁到了这里,还将山沟里的岔峪行政村的农民一同迁到这里。2排新民居前全部用青砖水泥进行了加固,增加了安全系数。
岔峪村民以前是住在山坡上,耕种在山沟里,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田地里种植着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现今住房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山沟里的土地也进行了整合,里边土地平旷,建起了现代化的设施农业,一排8个崭新的温室大棚已经建好,他们将在里边种植蔬菜瓜果。
黄土大沟里一条小河日夜不停地流淌着,滋润灌溉良田,新农村建设中也将河沟的治理纳入了计划中,把原来任意流淌的小河进行了引导,用水泥修成一条河道,河水沿着山脚流向了黄河之中。山沟里小气候温润,湿度很大,山水良田,屋舍俨然就像个世外桃源。
离开的时候我们又遇到了这两位大妈,他们说孩子们都住进了新房子,她们暂时还住在这边,明年按照统一规定就要离开老院子了,一起和孩子们生活在那边,这里的老房舍村子里要统一进行处理,他们相信老房舍将会旧貌变新颜,融入到一个新岔峪村子里去,将来这里改造完成后,就是一个关中的小江南,大家的生活也会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来节节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