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是生于热带、亚热带一种姜科香料植物的成熟果实。其植株与其他姜科植物相似,可高达2米以上。与“根茎派”的姜科植物(如姜、高良姜、凹唇姜、姜黄等)不同,草果是地道的“果实派”。草果种植三年后即可开花结果,有趣的是它的花、果是开结在树茎的底部,而不是茎上端。七年后进入盛果期,且连续可结果20年左右。
草果是我国云南省的特色香料之一。古时多为药用,有燥湿除寒,祛痰截疟等功效。传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降服起兵反叛蜀汉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进军云南时,就命将士口含草果,以适应多当地变的气候。药用最早记述于南朝梁国药学家陶弘景(公元-)的《名医别录》中。宋代唐慎微成书于年(宋元丰5年)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中也有记载。公元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万大军自宁夏出发,经甘肃,进入四川,再渡金沙江入滇,结束了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蒙古大军意外地发现了草果,蒙古语称“嘎古拉”。蒙古人惊喜地感到草果浓郁的辛辣香甜之味与他们喜食的牛羊肉十分搭配,不仅能除膻味,还增进食欲。物以稀为贵的经济法则,使草果成为进献蒙古王朝的重要贡品。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述:“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梭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蟊之气,元朝饮膳,皆以草果为上供。”在物流尚不发达的年代,云南草果又随蒙古人的铁骑传播到大江南北而被广为人知。历史上是以滇东南地区出产的草果质量最佳。明朝御医刘文泰在年(弘治18年)所著《本草品汇精要》中亦云:“草果生广南及海南。形如橄榄,其皮薄,其色紫,其仁如缩砂仁而大。又云南出者,名云南草果,其形差小耳”。广南是指广南府,即今文山一带。草果也一直是当地瑶、苗、怒、彝、哈尼、拉祜及独龙族等少数民族生活紧密相连的香料。早期少数民族朋友在秋末冬至时节,用草果喂养牲畜,帮助增加体温,保护牲畜御寒过冬。以后逐渐发现了草果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草果幼果鲜红,成熟时转为紫红色。每当收获季节,漫山红遍,香飘山野。有一首苗族《草果谣》广为流传:“草果红,草果鲜,长在山里边。云里雾里阳光里,好像红霞一片。染绿了水,染蓝了天,香在密林边……”。道出民众对草果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期盼。如今,以金平、屏边、文山、马关、麻栗坡等地种植较为集中。这一带的草果产量约占全国的95%,被称为“草果之乡”。欧美人对草果知之甚少,直到年才被在法属印度支那(Indo-Chine,今越南)勘察亚洲植物的法国植物学家夏尔?维克多?克雷沃斯(CharlesVictorCrevost年-年)和夏尔?勒梅尔(CharlesLemaire(-)所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