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陕西日报11月10日8版)
立冬时节,秦东大地依旧一片繁忙景象。
11月7日傍晚,站在渭南高新区达刚控股总部基地——筑路机一体化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笔者看到,尽管暮色降临,多名工人仍在紧张忙碌着,一辆辆水泥罐车不时轰鸣着从身旁驶过。据项目负责人陈昆明介绍,该项目一期总投资额为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一流的筑路机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值约10亿元。“年12月项目开工建设,今年初受疫情影响进度有所延误,但经过我们加班加点的奋力追赶,目前已经接近预期目标,明年2月一定能够顺利投产。”
今年以来,渭南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三优化三提升”实施意见,扎实开展“晒比拼超”“项目建设提升年”“项目建设百日会战”行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协调服务,以项目建设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潼关县东山景区建设项目现场。狠抓项目建设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渭南发展的必然选择。”去年10月,渭南市委书记魏建锋在全市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强调,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内生动力、根本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立足区域发展质量、城市发展质量、产业发展质量,校正思想观念误区,摆脱工作惯性,持续解放思想,在各领域各层级广泛开展高质量研讨,引导广大干部从“老路”中走出来,以思想观念变革,引领和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之后,魏建锋又以“学深悟透新思想,推动新时代渭南高质量发展”为题,为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
今年7月25日,渭南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以现代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事实上,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渭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仍然面临着“三个短板、一个不明晰和一个不明显”(即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有效投资不足、城镇化水平不高,主导产业不明晰,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的问题,影响了全市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节奏和进度。
为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渭南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研判、多方论证之后,开展了“三优化三提升”行动,即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优化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化率,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在实施“三优化三提升”行动中,渭南市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市县两级层面分别成立投资促进委员会,着力协调解决投资运行和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开发运行“渭南市重点项目管理调度平台”,建立全市项目策划、准备、实施和争取中央及省上投资等4个实时动态数据库,并建立常态化项目推介机制,向金融机构开放并实时共享项目储备审批信息;建成渭南大数据招商平台,全面推行“不见面线上招商”,云端谈项目、线上签合约、招商不断档。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上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着眼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这个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以加速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为抓手,高起点建设,全方位推进,打造了一批城市新亮点,有力提升了中心城市人口集聚、产业承载和辐射带动力。今年,通过实施“三覆盖、四清零、五提升”行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品牌,展示城市魅力,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8日,渭南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揭牌并举办首场报告会;10月24日,渭南市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食品产业专家座谈会;次日,渭南市又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制造业专家学者座谈会……一系列招才引智活动,为渭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势能。在专家学者的助力下,目前,渭南市已策划储备“十四五”重点项目个,总投资1.58万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个。
大唐渭南热电厂建成投运。
优化营商环境
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而营商环境又是干部作风在各领域、各方面最直观的折射,检验着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行政效能和社会风气。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在今天的渭南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为了破解行政服务效能低的“老大难”问题,让企业和群众少跑“冤枉路”,办事办得更“爽快”,渭南市优化整合了一个叫“渭好办”综合政务服务平台,深受广大市民和企业好评。“渭好办”作为新的政务服务平台包含了自助服务终端(大厅抽、叫号系统、“渭好办”一件事一次办查询系统)、移动APP(掌上渭南)、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